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联“县”热推丨药材变“药财” 致富有“良方”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9日19:33 来源: 湖北日报

“十大楚药”“五大特色药材”

我省以道地药材产业基地为抓手

充分发挥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江汉平原

五大中药材主产区优势

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推动中药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药材变“药财”

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开出“良方”

宣恩

中药材绘就致富地图

近日,走进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洪家河村苦草坪中药材种植基地,翠绿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成片成片的中药材铺展成希望田野,绘就成村民的致富地图。

“咱干这行,讲究的就是实打实。药材好,药才能好。实实在在做事,比啥都强!”基地负责人徐德成说。

据悉,该中药材基地占地面积近千亩。目前,已有超五成的土地被充分利用,种植着漆树、白及、重楼、大黄及贝母等特色中药材,辐射带动了周边4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以前这里全是撂荒地,杂草丛生,上山的路泥泞不堪。为了产业发展,村上硬化了产业路,往日的荒山变成了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洲。”洪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李超指着绿油油的药材地和一条条相互连通的产业路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洪家河村利用山林资源丰富、适合中药材生长的优势,以党建聚合资源、整合要素,充分发挥党组织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流转撂荒土地,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等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拓宽群众致富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选自湖北日报客户端宣恩频道 作者 闫凌钰 田欣)

随县

打造育种基地

“种苗好,药才好!育好苗,方能种好药!” 近日,高城镇村企合作的中药材苗圃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工人们忙碌地安装喷带,已安装完毕的喷带正喷洒着清水,为农田送去 “甘露”。

随县高城镇以打造中药材特色小镇为着力点,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目前,全镇种植中药材品种达 20 余个,总面积约 5000 亩,拥有中药材种植基地 52 处、中药材加工出口龙头企业 2 家,新增孵化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 2 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7 家。中药材产业年产值可达 3.5 亿元,在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让 600 户村民户均增收 4000 余元。

中药材苗圃基地的建成,进一步延伸了全镇中药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为发展壮大中药材产业、促进高城镇集体经济壮大以及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选自湖北日报客户端随县频道 作者 周兵兵)

竹溪

泗水古镇药香四溢 神农药谷遍地生金

被誉为“黄连之乡”的丰溪镇,因独特的山场资源和土壤、气候条件成为中药材的“天然药库”,自古以来就是药材重镇。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黄连之乡”。2014年,以丰溪为主产区的“竹溪黄连”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准纳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2020年,辽叶独活种植基地荣膺“中国优质道地中药材十佳规范化种植基地”,2022年,丰溪黄连荣获“十大楚药”,独活通过“三无一全”认证。2024年,丰溪黄连顺利通过GAP符合性评估。

二十世纪末,借助镇内优渥的林业资源,丰溪镇大兴木材加工销售等产业,商贾云集,有“深山小香港”的美称。然而,当国家林业政策调整以后,丰溪木材加工销售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为了镇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丰溪镇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然而,新路究竟在哪里呢?

经过长期的探索,该镇依托独特的山场资源和自然地理条件,确立了“药材兴镇”的发展目标,将中药材产业作为丰溪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该镇现有黄连、独活、天麻、毛慈菇、珍珠参、贝母等名贵中药20余种,累计中药材在地面积达5万余亩。

为发展壮大丰溪中药材产业,该镇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带头,在全镇范围内建立药材基地,农户通过在基地务工,实现收入。全镇先后引进武汉爱民、安徽汇中州等药企5家,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建成专业合作社40个、示范基地45个、药材初加工车间4个、药材交易中心1个,发展经销商15家,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年销药材20000多吨,年销售额达到1.6亿元以上,在全国各地设有药材销售点,与众多知名药企有广泛的合作关系。

为适应中药材产业发展,该镇持续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深入布局中药材上中下游产业。在镇内不仅发展有中药材原始种植产业,同时,也投入资金、引进技术,建有以中药材清洗、切片、研磨等为代表的粗加工产业。近年来,该镇以中医学为基础、以食疗养生为特色的药食同源产品——药膳逐渐兴起,丰溪将传统美食文化与现代养生之道有机结合,促进“食旅”融合,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打造药膳康养小镇。

依托中药材种植、粗加工、药膳产业,该镇已成功实现了中药材产业三产融合发展。

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该镇主动在“不变中求变”,加快推进中药材种苗研究培育,新建中药材种苗繁育中心5000余平方米。该中心智能温室大棚主体采用“钢结构+阳光板+钢化玻璃”组成,室内利用现代科技,建有环境采集系统,对室内温度、湿度等进行全天候监测。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手机APP智能化操作,大棚内各种系统的运行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实现了科技化、智能化、标准化。

该中心大棚内按照生长年限,依次栽培有生长了一至六年的黄连种苗,引进了华中农业大学最新研究培育的新品种黄连种苗,实现了黄连育种、繁殖、科研一体化效果。该中心的建成投产,成功打造了种子研究、技术服务、种苗繁育示范及种苗供应四大平台,成为集竹溪中药材种质资源保存、科学研究、繁育示范、技术推广、生态观光、人文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基地,有效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了中药材种植的科技含量,加快了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为丰溪建成全国“中药材特色小镇”奠定坚实基础。(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竹溪频道 作者 覃太国)

罗田

灵山秀水出好药

入秋以来,罗田县大河岸镇进士河两岸近千亩药材种植基地上,药农们在地头忙碌着,各类中药材苗长势喜人,孕育着勃勃生机;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干货交易市场内,客商熙熙攘攘,逛一隅之地便可实现中药材“买全国”;欣泽霏中医药产业园里,机器轰鸣,生产线循环往复,一包包成品鱼贯而出,药香弥漫车间……

在罗田县,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罗田山清水秀,物华天宝,是享誉国内外的“华中药谷”、湖北省最主要的中药材主产区和集散地,中药材产业是历史最久、基础最实的传统特色产业。

中医药资源禀赋丰厚,产业优势十分明显。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罗田全县上下共同求索的目标。

多年探索实践中,罗田凝聚了大力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共识:聚焦道地中药材特色优势产业,从源头种植,到生产加工,再到品牌打造,全产业链谋篇布局,全力推动中药材产业振兴发展,真正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罗田标志性、支撑性产业。

千家百社,夯实中药材产业根深叶茂之基

“前几年种植中药材,我自己种自己卖,没卖个好价钱。罗应超成立合作社后,手把手教技术不说,还直接到药田边收购。去年2亩田一季工夫,我就卖了5万多块钱。闲下来的时间,我到合作社打零工,又挣了1万多块……”九资河镇罗家畈村村民付红梅提起建在本村的超越中药材合作社,赞不绝口。

付红梅话语中的罗应超,是当地有名的能人。他早年在外打工,为照顾家庭,回家种植天麻,历经十几年的摸索,逐渐发展成年收入过10万元的种植大户。2000年,罗应超牵头发起成立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超越中药材合作社,吸纳社员60多人,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亩,年加工能力30万公斤,年产值达到200万元。每天在合作社务工的人员达到10多名。

据不完全统计,像罗应超这样牵头成立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达472家。专业合作社与当地药农签订中药材种植协议,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发放中药材种子、种苗和专用肥,药材成熟后再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收购,为药农降低了种植成本,减轻了市场风险。

县乡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将联农带农作为产业验收奖扶重要依据,引导合作社和药农建立“命运共同体”,形成合作式、契约式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出市场主体带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以“千家百社”的良好态势,进一步筑牢了罗田中药材产业根深叶茂的发展基础。

千种百样,造就中药材产业花繁果硕之势

眼下的罗田,山野间、溪流旁、药田里,各类药材苗摇曳生姿,长势喜人,这既是一道亮丽风景,也是药农眼中的“好钱景”,带给人们无限希望和憧憬。

“这边是白芨。那边是七叶一枝花,也就是重楼……”站在神草药材园里,主人方永贵指着满园药材如数家珍,喜悦挂在他黝黑质朴的脸庞上。

“白芨、重楼原产地主要集中在云贵川一带,不是大别山原生品种。因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与我们的药旅融合发展战略相契合,所以我们在2016年引进试种成功后,开始规模化种植,现在已成为我们罗田的招牌特色药材。”方永贵一语道尽这两种名贵药材的“前世今生”。

罗田地处大别山北麓,四季分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植被茂密,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药材,在罗田这块灵山秀水里自然生长的就有1241种。

近年来,罗田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支持药农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种植习惯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本地原生药材,还鼓励支持引进培育白芨、山茱萸、连翘、石斛、杭白菊、五味子等26个新品种,全县中药材品种资源达到657种,种植面积20.6万亩,建成高标准中药材基地3.2万亩,常年进入市场交易品种163种,拥有道地药材24种,大宗药材54种,药食同源品种10余种,种植系列产值达16.5亿元,加工产值28亿元,基本形成“千种百样”“百花齐放”,野生品种、传统品种与新育品种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其中,九资河茯苓、罗田天麻、罗田苍术、罗田金银花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罗田茯苓被湖北省政府确定为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和“十大楚药”之一。

千锤百炼,开启中药材产业出奇制胜之道

“罗田天麻品质独特,药用成分(天麻甙)含量是国家药典标准的3倍,所以我们一直坚持原产地采购。”北京同仁堂药业公司采购经理张胜光一边指挥装车,一边叮嘱长期合作的老药农,“今年出产的天麻鲜货,我全包了。”

“药材好,药才好!罗田中药材经过千锤百炼,品种品质品牌是真的信得过!”张胜光拿起一个黄亮厚实的天麻,忍不住连声感叹。

罗田天麻成为药厂争先抢购的“香馍馍”,是对其上百年品质如一的肯定。

为擦亮中药材品质招牌,罗田县坚持与时俱进,从源头抓起,携手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合力攻关,研发出新型天麻、茯苓菌种和袋料栽培技术,菌种里面不含有任何重金属,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纯天然基质。袋料用枝丫或秸秆制成,每亩药材种植可节约木材用料4吨,减少成本近千元,而且药材种植从山上搬到山下,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为巩固提升研发成果。在栗子关、官基坪等高山村,科学划定茯苓天麻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良种繁育区,从源头保证菌种生产质量。建设现代化的菌种厂和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保证质量安全,重塑罗田中药材种源优势。

同时,罗田加快规范化基地建设,全力构建“2个拳头品种+2个道地品种+N个配套适宜品种”的品种布局,广泛推行林下种植、仿生栽培、间套轮作、袋料栽培等生态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每个乡镇创建一个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确保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规范化。

罗田还建立县、乡、村、大户四级科技服务体系,与省科技厅、省农业科学院、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湖北医药学院等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分品种建立专家库,组建科技特派员队伍,深入田间地头,走进企业车间,定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引进使用先进设备,整体提升中药材、种植、采收和初加工水平。

千方百计,凝聚中药材产业行稳致远之力

当前的高温,阻挡不住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干货交易市场的滚滚人流。逢六清早一开市,药农、客商就蜂拥而进,络绎不绝,各类中药材琳琅满目,整个市场迅速升温、交易火爆。

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是罗田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之一,该产业园用地面积222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集趁鲜加工、仓储物流、交易、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电商、中医体验于一体,是环大别山地区最大的药材集散地和大别山区域中药材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很好地解决了罗田中药材加工力量薄弱、仓储设施不足、市场流通不畅等问题。

中药材产业园在药农眼里仿佛是一天崛起,产业政策利好却是长久地拨动了药农的心弦。

县委、县政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想尽了千方百计,创新坚持对内整合、对外开放,以供应链思维改造提升中药材产业链,着力推进“医、药、养、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现代中医药产业链集群。

在资金支持上,出台支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建立申报信贷风险补偿金支持涉农主体“白名单”,解决市场主体融资需求9600万元。对新进规的中药材深加工企业、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给予政策奖励。全力支持茯苓天麻产业研究院开展科技攻关。

在科研赋能上,组建黄冈市中医药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参与全市中医药创新发展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科技新引擎和孵化平台。

在项目建设上,投资5.7亿元建设万密斋医养中心,投资1.5亿元在九资河镇建设药膳一条街,开展中药创新药转化以及万密斋大健康产品研发,让游客在赏景之余,还能学药理、品药膳、享康养。

在深度开发上,投资7亿元建设宏源药业万密斋制剂项目,重点开展中药配方颗粒制剂;全力支持同德堂药业开发茯杞仁胶囊等20余种中成药;积极服务大别山药业开发金银花露等20多个系列食字号产品;主动参与金贵公司开发“益小方”金银花人参茶等系列保健饮品……

灵山秀水出好药,“千百工程”焕新景。罗田中药材产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定会在把握发展主动中迈向更加光明的前景。(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罗田频道 作者 吴超 )

郧西

中药材成为致富“金钥匙”

近日,走进郧西县六郎乡观音垭村,田间小道纵横交错、移民村庄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紧邻金钱湖畔,中药材种植基地蔚为壮观,其中连翘、苍术等药材茁壮成长,数名农户耕耘田间,正在施肥、除草、培土。

谈及这片基地,湖北铭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该乡观音垭村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他原本在外闯荡,积累了一定的创业资金,2023年返乡过年时,看到家乡环境持续改善、发展潜力日益凸显,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在当地政策的支持下,建立5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基地药材长势良好,预计年产值可达200万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基地的兴旺惠及了村里的农户,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全村已有20户农户通过基地务工实现增收。正在基地除草的农户老邓喜笑颜开地说道:“我家就住这附近,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每天150元,每个月保底干20天,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该村通过能人回归、土地流转、村企共建等方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将闲置的土地资源、集体资产、剩余劳动力等充分利用起来,进行有效整合、合理利用,发展了中药材、马头山羊等一批特色林下产业,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带动了村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选自湖北日报客户端郧西频道 作者 廖建华)

团风

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

走进团风县但店镇黄坳村中药材种植片带,种植在田垄上的白前草、射干等中药材长势喜人,散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描绘出一幅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的美丽画卷。

今年以来,但店镇紧扣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坚持将产业发展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全镇范围内大力推动种植射干、白前草、金银花、白芨、吴茱萸等10余个品种中药材。截至目前,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同时发挥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渠道。(选自 湖北日报客户端团风频道作者 黎鑫瑶)

【责任编辑:袁筱】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