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武汉举行发展与改革主题报告会:奋力打造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9日21:17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然 通讯员 李建华 高喜明 刘红蕾 张婷

9月29日,武汉“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主题报告会发展与改革专场举行。

“城市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三个优势转化’取得新突破、都市圈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皓作主旨报告,介绍武汉加快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大伟,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陈雯,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黄焕、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米仁兵分别登台作报告,讲述武汉打造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的条件和作为。

今年的报告会是2022年“武汉这十年”、2023年“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的延续和深化,由武汉市委宣传部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科技创新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单位举办,旨在展现武汉强化使命担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作为和澎湃动能,凝聚勇毅前行的强大合力。

经济总量稳居中部城市第一

2023年,武汉全市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元台阶,是2012年0.78万亿元的2.56倍,年均增长7.25%,2024年上半年达到9975.19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10,中部城市第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连续3年保持8000亿元左右,位居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前列,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新动能新产业正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张皓说,武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

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顺利通过国家评价。今年1-8月,武汉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8%。

“全市纳税亿元以上商务楼宇达100栋以上、总部企业达91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张皓表示,武汉还积极发挥现代服务业主体作用,加快打造“双城双中心、一都一枢纽”,即新零售之城、中国特色软件名城、区域金融中心、国家级会展中心、世界“设计之都”、综合物流枢纽。

武汉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努力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5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国家级科技大装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精密重力测量”已建成投用并发挥创新资源聚集作用。

加快研究制定“三个丝绸之路”行动方案

“乘着国家明确提出‘支持武汉等航空枢纽城市加快发展空中丝绸之路’东风,我们正加快研究制定建设海上、陆上、空中‘三个丝绸之路’行动方案,积极打造‘九州通衢’重要枢纽。”张皓表示,武汉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努力以“天元之位”打造“枢纽之城”。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能耗强度持续降低,2012年以来,以年均3.3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7.25%的GDP增速。”张皓说,加快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努力让“江湖之城”走好“转型之路”。

武汉连续5年在全省长江大保护考核评估中位列第一方阵,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达20年来最优。以“四水共治”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人机共治”智慧治水、老工业基地绿色转型等3个经验模式获得国家推广。

武汉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攀升至69.42%

“从2012年至2023年,武汉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由13871.4亿元增长为33641.8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58.3%上升至69.42%。”张皓介绍,武汉大力推进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报告显示,武汉都市圈交通同网加快实施,武大、武阳、硚孝二期等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累计打通断头路瓶颈路26条、开通城际公交线路35条。

科技同兴成效凸显,黄石等6个离岸科创园(中心)相继投入运营,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入驻都市圈企业达68家。

产业同链加速发展,“光谷第九园”等共建园区进圈成链,总规模100亿元的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基金成功设立。

民生同保进程加快,政务服务跨市通办事项突破1000项,公积金互认互贷走在全国前列,生态共治有效拓展。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国际枢纽城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高端制造业中心、国际湿地城市、国家安全保障服务基地’目标定位,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张皓表示。

专家点评:

高端智库专家李大伟:武汉将为我国高水平开放开辟新空间

“武汉的科教人才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在内陆地区十分突出,在建设科技强国、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循环、战略腹地建设等重大战略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国家高端智库专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新兴经济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大伟表示,随着我国内陆地区在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武汉将为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水平开放创出新特色、提供新动力、开辟新空间。

“武汉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效相互促进的优势日益突出。”李大伟在报告时说,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已经由参与国际循环转向推动国内国际循环高效互促。武汉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科技基础和产业基础,在国内循环中处于比较高的层次。

区域经济专家陈雯:武汉都市圈将挺起中部“脊梁”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陈雯说,武汉都市圈在中部地区有着格局地位、创新改革驱动和同城化协同的高起点,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将挺起中部“脊梁”。

陈雯认为,武汉是中部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武汉都市圈据地利之便,占交通之要,链接东中西三大地带,是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崛起两大国家战略区域叠加的中心位置,也是中部地区承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级的重要载体,更是长三角辐射带动长江上游乃至广大中西部的战略链接,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

同时,武汉及武汉都市圈是我国菱形城镇化空间格局的重要中枢。珠三角、长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组成的菱形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域。武汉及武汉都市圈是菱形的中心,也是中枢,更是长江经济带的脊梁,通过要素流动与配置,可链接东西南北的城市群,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合力,在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内外链接的互动优势。

武汉规划院副院长黄焕:从布局上破解“摊大饼”问题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黄焕介绍,武汉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形成“两江三镇、五大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提出组团差异化空间发展策略,从布局上破解“单中心圈层式”结构带来的“摊大饼”问题。

武汉打造双循环枢纽平台和国家战略腹地,构建12个方向“超米字型”高速铁路网络,强化天河空铁枢纽、鄂州花湖机场、阳逻国际港等重大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编制四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推进地铁城市建设。

武汉谋划重点片区,打造国家新质生产力高地。在武鄂临界地区布局武汉新城,集中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环大学地区建设创新发展带,就近布局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环节。

逸飞激光:布局武汉都市圈实现“1+1>2”的效果

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米仁兵介绍,逸飞激光已形成“总部运营和研发在武汉、生产制造在鄂州,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鄂州”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收获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带来的红利。

两地优势资源的互补,不仅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还激发了创新活力,使公司顺利实现了人员、产能、业绩规模翻番的发展目标,2020年到202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 50.14%,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104.20%,实现了“1+1>2”的效果。

随着武汉都市圈建设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享受着同城化带来的红利。以华工科技、逸飞激光、莱尔特激光、千瑞达等为代表的73家智能制造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布局武汉光谷和鄂州葛店,带动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葛店经开区,推进了两区产业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袁筱】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