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通讯员 姚锡静
“刘法官,我在饭店遇到被告老张了,没想到我们竟在同一个饭局碰上,我现在该怎么办?”
“孙先生,别急,你先留住他,我们这就赶过来!”
接到原告孙先生的电话时,硚口区人民法院普案团队法官刘曾茜子正在与法官助理核对近一周的开庭和送达安排。“张某露面了!”放下电话,两人当即收拾好案件相关材料,出发赶往原、被告所在的饭店。
法官一行到达饭店时,饭局刚刚散场,孙某和张某站在饭店门口,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不休。刘法官赶忙上前,将两人引至附近一家快餐店,准备坐下来问清楚情况……
孙某和张某原是朋友,张某因资金周转需要向孙某借款,一年间,孙某前前后后一共借给了张某10万元。后来,张某陆续还上了4万元,同时向孙某出具了一张金额为6万元的借条。自此以后,张某便开始“挤牙膏”式还款,不催不动,一催便只拿出几百元,这让孙某很是头疼。拉拉扯扯半年多时间,孙某将张某告到了法院。
刘法官收到案件后,了解到案件标的不大,事实清楚,且被告曾有向原告还款的行动,可见被告存在还款意愿,本案有调解基础。于是,法官立即准备组织调解,但屡次拨打被告电话均无人接听。询问原告得知,被告现在也拒绝与其联系,更不可能来法院沟通调解事宜,法官只好先安排开庭,并定于一周后上门向被告送达开庭传票。
还未到计划的送达时间,一场“饭局”意外而至。孙某和张某这对“冤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加了同一位好友组织的聚餐,在饭桌上碰了面。
“刘法官,你看,今天要不是在饭局上碰见,还不知道他老张要躲我到什么时候!”
“老孙,话不能这么说,我之前一直在还钱呀,只是现在手头不宽裕。法官,我真不是赖账的人!”
“两位先冷静冷静。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你们两个人本来也是朋友,应该互相体谅。张先生,欠债还钱这道理我相信你都懂,不理孙某、不接法院的电话可不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趁着原、被告双方都在场,法官向被告张某送达相关材料,继续给两人分析利弊。
面对法官的多方劝导,张某表示自己愿意还钱,只是现在一下拿不出来,希望孙某能宽限几天。孙某也表示接受分期偿还,并且自愿放弃利息,只要求偿还本金。在法官的主持下,原、被告明确了具体的还款方式,法官助理当场制作调解协议,双方均签字确认。
一场“饭局”之外的调解顺利结束。硚口法院普案团队积极采取“送达+调解”的工作模式,根据案件情况在司法送达过程中当场开展调解工作,以低成本、高效率实现案结事了,最大限度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约司法资源,为矛盾纠纷化解按下“加速键”。
离开前,法官告知两人本案将以调解方式结案,嘱咐双方无需再去法院,在手机上签收电子版结案文书即可。“不用去法院就搞定了?太好了,不再跑路就解决了问题!感谢法官!”(文中当事人均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