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郑雅曼)正午时分,街道上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原来是江岸区法院的执行法官正走街串巷、查人找物。
脚步声停住,执行法官来到位于某小区的党群服务中心,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被执行人李某的家庭成员信息。
“总算有了新的突破口。”这样想着,新的执行方案也悄然成型。
“首次上门”,结果出乎预料
事情还要从一起买卖合同纠纷说起。
几年前,申请执行人某公司向被执行人李某出售一批机器,成功交付后,剩余6万余元尾款却“没了音讯”,公司多次催讨无果,无奈之下将李某诉至法院。
法院经审理认定,李某应支付拖欠的货款6万余元。但李某却一直拖延履行判决义务,案件最终进入了执行程序。
“执行标的额不大,快处置是案件核心。”拿到案卷材料,执行法官很快有了办案方向。
顺着这个思路,执行法官决定第一时间上门,督促李某主动履行。
然而,上门的情形却出乎执行法官预料。
当天,执行法官来到李某家中,刚亮明身份,李某便打断了法官话头,说道:“我知道你们为什么事来,真不是我不愿意还钱,主要是这几年我生意周转出现问题,实在没钱还。”
说罢,便拿出手机,向执行法官一条一条翻看微信聊天记录。聊天列表里,几乎都是“不买了”“退款”的消息。
“另辟蹊径”,案件有了方向
看着李某眉头紧皱,执行法官首先耐心安抚,让李某将实际困难一一倾诉。一个多小时的耐心沟通,李某焦躁的情绪得到缓解,执行法官趁热打铁做起释法明理工作。
“还是要想办法筹钱还款,拒不履行有可能会被拘留、罚款、限制高消费,对你以后的征信、生活都有影响。”
执行法官反复分析利弊,李某的态度也有所转变,表示“尽力试试”。
此后几天,执行法官边查控财产,边等着李某的消息。然而,不仅查控发现其名下确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李某也“杳无音讯”。
如何破解“僵局”?执行法官决定从李某家属入手,寻找新的突破口。
在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到李某家属联系方式后,执行法官第一时间和其碰面,讲清案件来龙去脉。
“我自己在外打拼,这件事之前确实不知道,钱肯定还,但能不能协商解决?我们家的情况……”
李某家属欲言又止,执行法官明白其顾虑,说道:“申请执行人那边我再做做工作,你们也要尽最大努力筹钱,积极配合法院。”
耐心沟通,终于“柳暗花明”
眼看案件有进展,执行法官继续想办法推进和解工作,多番向申请执行人讲清案件情况和李某实际困难。
“我也是做生意的,清楚他们的困难,官司走到这儿,我们也只是想要个态度,只要他们诚心还,金额我们可以让一点。”
得到肯定的答复,执行法官“松了一口气”。也是在这天,李某家属打来电话,告知已经筹集了4万余元。
晚8点的法院办公室里,执行法官最后一次和双方沟通,最终确定了和解方案。第二天,李某便依约将全部和解款项打入法院指定账户。
案件顺利执行完毕后,申请执行人特意送来感谢信,写道:“感谢法官,在我们的案件中展现出的司法效率和职业素养,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法院的权威。”
书信内容简短,却是为企纾困解难留下的难忘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