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叶辉 通讯员 张诗康 郝丽)近日,秋风轻拂,江面波光粼粼,“共绘长江绿色画卷——湖北三峡后续工作成效媒体行”采访团踏入湖北省石首市,实地探访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三峡后续工作的强力推动下,保护区迎来了生态保护与科研教育能力的全面提升,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保护区辖长江89公里石首江段和天鹅洲21km公里故道水域,总面积217.98km2,这里,江面宽阔,水流平缓,适合江豚、白鱀豚等珍稀水生动物生存、集群、繁殖与抚幼。
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况变化较大,为了保护本保护区的长江江豚、白鱀豚、中华鲟等珍稀水生动物资源,有必要对保护区进行管理能力建设。随着三峡后续工作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三峡后续工作长江中下游生态与环境影响处理专题实施规划》的落实,保护区的基础设施、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等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峡后续项目建设批复总投资达2076.28万元,其中1168万元专项资金已到位并得到有效利用。项目围绕管理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生物资源恢复、豚类饵料繁育及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展开。
数字化监控与水质监测等现代手段的应用,让保护区实现了全天候监控。新建硬化的巡护道路和亲水平台等设施,为巡护人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巡护条件。救护设备的购置和救护趸船码头的建设,更是为珍稀水生动物的救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生物资源恢复方面,保护区恢复了洲滩与水域植被,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一片片绿意盎然的植被,如同一块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长江之畔。同时,保护区还升级了江豚饵料池,繁育了饵料鱼苗,为江豚等珍稀物种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食物来源。
天鹅洲故道江豚种群在三峡后续项目的持续助力下,成为了所有长江江豚种群中唯一一个保持增长的种群。保护区计财财务科长胡红霞表示,“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生态与社会双重效益。项目不仅有效减轻了三峡工程对江豚、白鱀豚等珍稀物种的影响,还促进了种群数量的逐步恢复与增长。同时保护区增强了公众对珍稀水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与参与度,提升了保护区的社会影响力与科学价值,真正实现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未来,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继续秉承“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不断探索创新保护模式与机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