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

网络购物节从狂欢渐入平常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9日08:34 来源: 经济日报

“零点到了!快抢!”“怎么才5分钟就没了!”每年11月11日零点开始疯抢,24个小时之后各大电商捷报频传——您还记得这样的场景吗?

如今,随着线上购物节种类变多、战线拉长,很多人仿佛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零点蹲守的紧张。

“618”“双11”,还有更多与特定时间绑定的网络购物节,其概念简单直接:折扣力度大到一年等一回,错过只能等来年。

网络购物节刚推出时,优惠力度、从众心理、时间压力等都会助推消费者冲动下单。商家通过限时可购、限时赠送等方式营造出时不我待的感觉,将优惠内容与时间限制绑定,强化“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设定,压缩了消费者横向比价和自我审视内在需求的时间。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认为,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时会得到两种效用:获得效用和交易效用。后者指的是商品实际价格与其参考价格之间的差别。交易效用通常使消费者作出欠理性的购买决策。打个比方,一件羽绒服标价2000元,“双11”零点突然改价成700元,此时,即便羽绒服不是刚需也有可能促使消费者下单。

随着各类网络购物节越来越多,常常一节未过一节又至。今年,电商平台普遍在10月中旬便开启了“双11”购物节,活动时间持续一个月左右。

在网络购物节推出之初,除了造势的电商平台外,整个大众舆论场也营造出浓浓“节日”氛围,出现了消费者攒着购物需求在购物节那天集中释放的独特消费场景。

但近些年,消费者获得优惠折扣的渠道越来越多,直播带货的出现,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还促使各大平台调整了发展策略。在“地板价”“秒杀”“天天双11、月月购物节”的宣传下,消费者发现,原来“过了这个村,还有其他店”。随着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社交平台也加入直播赛道,针对目标受众开展差异化竞争,购物平台日益分众化,单个大型购物节已非消费者首选。

获得交易效用的机会和场景越来越多,冲淡了消费者对特定购物节的期待。在这种环境下,购物节开始拉长周期,营造“优惠实在”的伴随式氛围,这是市场竞争、商家需求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实,购物节并不是线上平台的专利。它本就起源于线下,现在更是有很多城市通过举办线下购物节来促消费、稳增长、添活力。时间上延伸到全年度,空间上拓展至全场景。在这场耐力赛中,电商平台之间开始互联互通:淘宝购物可以选择微信支付,京东物流全面接入淘宝天猫平台……各大电商平台间的“篱笆墙”正在逐渐消除,从“疯狂卷价格”走向更加良性的竞争。

从百米冲刺演变为一场耐力赛,购物节逐渐变身为更高品质、更好服务与更本真需求的长久比拼。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莉)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