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七旬果农和80后新村民,从书本里寻找乡村振兴的“文化粮仓”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0日19:58 来源: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范小青 周阳

实习生 张乐昕

72岁的地道农民,能将时令鲜果从年头供到年尾;辞去稳定工作,80后女青年在村子里开辟打造“新村民城乡文化空间交流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爱读书!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向湾村是襄州区黄龙镇东南部一个小村庄,与枣阳市耿集、宜城市板桥仅一山之隔,素有“一脚跨三县,鸡鸣闻四村”美誉。11月7日,极目新闻记者随同襄阳市“蹲点乡村采访行”活动一行,走进这片红色文化与绿色发展相融合的沃土,听村民们讲述乡村振兴之路上与之息息相关的乡村故事。

作为全国著名的“冬桃之乡”,二组村民曾德春是村里有名的冬桃种植好手。自他屋前向西走,穿过葱茏树木夹道而立的幽静小路,一片被精心打理过的果园现出全貌。整座果园共50亩,曾德春今年规划出近3亩地种植晚冬桃。

曾德春在冬桃园

正逢立冬时节,棵棵近人高的冬桃树上,青中带红的熟果坠弯了枝头。“在襄阳大多数冬桃是从向湾走出去的,向湾的冬桃不仅甜,口感酥脆,颜色也好看。”曾德春对自己种植的冬桃产量十分有信心,“一棵树能收100斤果,一斤果卖5元,今天立冬冬桃上市,我园里的已经订出去一半了。”

立冬摘果,落叶后剪枝,越冬前清园防病虫害。如今谈及果园里的这些事,曾德春俨然是一位种植专家。然而在这项事业的起步阶段,他也曾因无计可施而愁眉不展。1986年,向湾村引进冬桃种植,曾德春成为村里第一批种植户,想要种好冬桃,一切都有待个人去摸索。曾德春思考良久想到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书中自有黄金屋”。

“打那时候起就开始到处买书、借书,进城了新华书店一定会去。”翻开书本,曾德春面临的问题一个个迎刃而解。“以前果农都在春天施肥,效果不好但也找不出原因,看了书才知道,专家提倡秋天施肥,来年果树生长,根部也把养分吸收得差不多了。”边学边悟,50亩的果园里三月摘樱桃、五月结杏子、七八月尝李子、九十月品香梨,大棚里还培育着火龙果。

在曾德春的卧室里,一个有些年代感的书柜里,桃果种植、家庭养花、药酒宝典、对联大全之类的书籍摆得满满当当。曾德春不抽烟不打牌,用他的话说,没有闲暇时间。“有空就看看书,在手机上看视频,看别人怎么搞种植,怎么做酒。”

活到老学到老,72岁的曾德春仍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读书带给他实实在在的收获,已不仅是每年近20万元的年收入,还有他对当下生活的满足。

无独有偶,城里来的妹子郎慧琛也在这个村扎下了根。

在向湾村村委会旁边,这座由老旧村屋改造的现代咖啡馆就是她在村里的第一个项目。自2022年开业以来,咖啡馆不断吸引着向往“诗与远方”的城里人回归乡村。

郎慧琛常读书籍

2020年底,了解到乡村振兴政策的郎慧琛萌生出返乡创业的念头,经过深思熟虑,顶着亲属不解的压力,她辞去了个人在城区的稳定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将几十万元的轿车换成了几万元的小车,一头扎进了村里。

如何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践个人的创业梦想,一开始她也很迷茫。“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那这条河我必须过。”于是书籍成为她手中的石头,帮助郎慧琛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2021新年伊始,郎慧琛着手在网络上查找、筛选扎实的理论工具,《论“三农”工作》《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平行与竞争:双循环时代的中国治理》等书籍成为她反复研究的精神粮仓。翻开其中的任意一本,极目新闻记者看到,郎慧琛在书页空白处留下了密密匝匝的笔记,有的页面写不下,还贴上了纸条。

郎慧琛

阅读学习中,“新村民城乡文化交流空间打造计划”逐步成形,郎慧琛也组建起自己的创业团队。2022年,在走访、考察了上百个村庄后,“你好新村民”咖啡馆落地“红绿交融”的襄阳襄州区黄龙镇向湾村。

现如今,这座曾常年无人居住的院落,常常飘散出咖啡的醇香。自“你好新村民”咖啡馆开业以来,每年春秋两个旅游旺季,日营业额可以突破4000元。夏冬两季,每天的营业额也能在1500元到2000元。

如果说向湾村的咖啡馆是吸引城里人回乡的驿站,那么,即将于12月8日在襄州区浩然文化广场开业的新馆,则是将村里资源对外推广的城市空间站。

“12月8日,我们的新店即将开业,届时还会有更多产品上线,希望通过我们这群新村民,让城市和乡村来一场双向奔赴。”郎慧琛说。

【责任编辑:袁筱】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