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要求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重点任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不断改善与优化生产关系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阶段、方向、要求的动态过程,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时代新征程,要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协同推进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不断拓展、认识持续深化,通过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重要支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的深刻体悟。这一时期,我们党明确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客观上要求实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重视并遵循价值规律,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永葆党和国家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才能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增长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这在客观上要求将改革拓展至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的过程,是我们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深化和升华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构建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好发挥其牵引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深刻把握理论逻辑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是我们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深刻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要抉择,有其深刻的理论逻辑,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正确理解社会变迁、指导改革发展的重要原理。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改革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必须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改革塑造发展新动能。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重要部署。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立足基本国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要求的制度体系,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息息相关。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和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围绕这一目标任务,首先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聚焦重点进一步深化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气全方位展开、系统性推进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新时代新征程,要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良好条件,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围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
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各领域改革提供战略支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打造贸易强国制度支撑和政策支持体系,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
(作者王廷惠 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