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2013年7月,鄂州东港村育种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拔起一棵稻苗察看分蘖情况,夸奖“很壮实”,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考察湖北,再次强调:“扛牢粮食生产责任,抓实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襟三江而带千湖,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
“主产省”,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下,湖北口粮占比约83%,居全国前列,每年净调出稻谷100亿斤左右,为保障全国口粮绝对安全担起荆楚使命。
岁末回首,最是丰收重千钧。2024年湖北粮食总产达557亿斤,上交“十二连丰”的精彩答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胡吕良
抢回来的丰收
12月,暖阳轻洒崭新的育秧大棚,一朵朵羊肚菌静待出菇。
“以丰补歉,抢回一点是一点!”全国人大代表、监利“女粮王”毕利霞称,年初两场冰雪把基地老式大棚全都压垮。灾后她追加投资,改建5000平方米的连栋大棚,5月开展集中育秧社会化服务。
双季稻、再生稻、优质稻……毕利霞想方设法挽回损失,2600多亩田年终总体收入与去年持平。眼下,全智能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已经建起,以后再也不惧风雪了!
湖北位于南北过渡带,自然灾害频发。今年初,先是两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农业设施遭受重创;入梅后,局部连续7轮强降雨;出梅后,又逢持续高温干旱,降水量创历史新低。
“今年的丰收是抢回来的!”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坦言。
年初,省委、省政府将粮油目标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与各市州签订责任状,确保粮食面积只增不减。推进撂荒地清理整治,探索“耕地下山、林地上山”试点,全省找回耕地50.9万亩。
政策工具箱稳健有效。我省及早拨付全年农业转移支付资金,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实现所有县市全覆盖,调动地方抓粮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面对灾情,积极争取中央救灾资金4.05亿元、省级投入1.25亿元,开展农业救灾减灾。今年是近20年小麦赤霉病预防面积最大的一年,夏粮、秋粮病虫总体压制在偏轻发生状态,全年挽回粮食损失77.5亿斤。
面对冰雪,1.4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1.11万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转化为“战冰”先锋队。
面对洪涝,近400支农机作业应急服务队泡在田中,全力抢排积水。
田野奔忙,等到大地的犒赏;
汗水洒落,荡起丰收的回音。
湖北夏粮夏油、早稻、秋粮季季丰产,“肉盘子”“菜篮子”“果盘子”样样丰盛,淡水产品产量506.03万吨,连续28年保持全国第一。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7%
“亩产903.4公斤!”9月20日,随着专家组宣布测产结果,枣阳市南城办事处后湖村村民王远财的嘴角快要咧到耳根。
一粒好种,万担好粮。王远财种植的是水稻新品种“E两优2300”,由省农科院、省农技推广总站与湖北汇楚智公司联合选育,5.8亩地收了上万斤稻谷,平均每亩增产300斤,增收360元。
今年,王远财的田成为高产示范田,集中育秧、机插种植、侧深施肥等每一步都按专家指导来。8月,高温少雨,一些稻田出现白叶枯病,叶片干枯、瘪谷增多。王远财赶紧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控,追施钾肥,加强水肥管理,他的田产量不仅没减少,还成为我省自主选育水稻品种“冠军田”。
五谷丰登,科技是关键密钥。
今年,我国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我省出台小麦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在34个主产县开展整建制提升行动,创建万亩高产示范片268个。
“五良融合”增效率——
夯实良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93万亩,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高于全国。
推广良种,持续开展“看禾选种”,全省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集成良技,1项引领性技术、9个主导品种和11项主推技术,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抢抓良机,5.8万台北斗农机驰骋在田野,预计全省主要粮油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推进良制,25个县市稳步试点“小田并大田”,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
实验室捷报频传。洪山实验室严建兵教授团队创制玉米增产和脱水的关键基因,培育出高产高蛋白宜机收玉米,玉米蛋白含量有望从8%提升至12%,含水量降低7%。姜道宏教授团队创制“植物疫苗”,通过筛选真菌病毒,抑制作物病原真菌致病和繁殖,诱导作物提高免疫能力,促进单产提升5%以上。
据预计,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7%。
农业品牌叫响了
今年12月,“江汉大米”走进粤港澳产销洽谈活动,一举揽下30亿元大单。
省农科院粮作所研究员万丙良感慨万千。他说,在上世纪90年代,湖北大米因品质差在广州难卖,有些粮油店甚至挂上“今日无湖北米”的牌子。
湖北农业科技人员像候鸟一样,“迁徙”在湖北、海南两地,不断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口感、抗性及产量,鄂中5号、华夏香丝等优质水稻品种陆续面世。
如今,优质大米成为湖北重点农业产业链,面积、总产常年位居全国第五。今年3月,省级公用品牌“江汉大米”面市。
农业要强,必须品牌强。
去年以来,我省强化农业品牌培育,出台“虾十条”“鳝七条”“米九条”等品牌培育政策。以潜江龙虾为代表的8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在产业端、消费端双向发力,形成“一条链、一品牌、一盘棋”发展格局。
“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422.29亿元,连续6年荣登全国行业榜首。“楚天好茶”与25个大中城市结茶缘、叙茶事。“蕲春蕲艾”衍生蕲春艾灸师劳务品牌,服务和产品共创品牌价值。
刚刚闭幕的湖北农博会上,八大省级公用品牌成为全场焦点。
今年建成运营的湖北农展,引导203家企业、3492个产品入驻,线上线下开展品牌推介,打造“永不落幕的农博会”。
截至目前,全省有效期内“两品一标”农产品3309个,11个品牌被纳入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湖北将牢记殷殷嘱托,走好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让丰收的成色更足、韧性更强。
新闻回访
红莲稻从鄂州东港
走向世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冬至,鄂州市杜山镇东港村,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鄂州基地,静谧的土地积蓄着来年的力量。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对现场科研人员说“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如今,中国不仅端稳自己的饭碗,更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朱仁山介绍,11年来,武汉大学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选育的20多个水稻新品种从这里走向世界,为10余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粮食丰收的希望。
红莲型杂交水稻是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团队的原创科研成果,凭借耐高温、广适应、产量高等优势,在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推广种植,每年种子出口量占全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份额一半以上。
该团队还与巴基斯坦高校合作,挖掘鉴定出一批极端耐热水稻资源,在50℃高温下,结实率仍高达75%以上,有望从源头解决水稻热害难题。
近年来,面向国内水稻生产需要,武大团队相继创制出珞红3B、珞红3A、珞红4B、珞红4A等育种材料。这些材料具有低镉吸收、耐盐碱、极端耐热、抗褐飞虱等优异特性,系国内首创,被多家科研院所引用选育出镉低积累水稻品种,在受污染耕地实现安全种植。通过国家审定的新一代红莲杂交稻“珞红优1564”全生育期耐盐性强,近两年在国内盐碱地综合利用地区示范推广。
“育种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事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朱仁山说,团队将持续开展具有低升糖指数、氮高效利用、极端耐热特性的红莲杂交稻新品种选育,满足全球更多地区水稻生产和消费需求,把杂交水稻这张“中国名片”擦得更亮。
专家点评
李晓涛
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教授
践行大食物观
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腾飞的翅膀。
作为农业大省,湖北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丰”,蔬、果、肉、蛋、水产等产业蓬勃发展,既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这是我省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的生动注解。
大食物观注重食物资源的多元化开发,科技创新为之开辟广阔空间,成为优化食物系统、提升食物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力量。践行大食物观,湖北农业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提高农业产出效率。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降低资源消耗。深化农业生态环保研究,探索绿色低碳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储存、流通等环节的技术升级,提升农业整体效益。
加快农业技术迭代,优化食物生产方式,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科研院所是创新矩阵中的重要力量。
以武汉轻工大学为例,该校今年研发出“动静态隔热立体控温储粮”“猪禽肠道健康营养调控”“油脂酶法绿色加工”等多项关键技术,均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大事记
(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制表: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