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也是一名老红军。”遵义会议纪念馆前,义务宣讲员孔霞向参加“新时代新征程央地媒体遵义行”主题采访的记者们深情讲述爷爷的故事。
孔霞的爷爷是老红军孔宪权。在纪念馆建馆筹备工作期间,孔宪权带领仅有的几名工作人员完成了44个县(市、区)及川南、滇东北5县的征集采访任务,征集文物1200余件。
“再给我们详细说说爷爷长征中的故事吧!”
“您能给我们讲讲会址旁边那棵槐树的故事吗?”
“筹备遵义会议纪念馆,爷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
来自中央媒体和长征沿线省份的90余名记者将孔霞围在中间,既倾听又提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想听她再讲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遵义会议的故事。
“你们看那棵形如‘V’字的槐树,它被称为‘胜利树’。”孔霞的一句发问引发大家好奇。沿着孔霞的目光看过去,会址小楼旁,一棵老槐树高高耸立,一粗一细两根树干分别斜伸向空中。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时,开会的小楼旁有一棵小槐树。这棵小槐树,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也成为如今遵义会议纪念馆唯一‘活着的文物’。”说起“一棵树的见证”,孔霞娓娓道来。
“她的讲解非常有代入感,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了那段历史。”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王上之邀请孔霞进入纪念馆内,选取了四渡赤水、娄山关战斗、遵义战役等进行专题讲解影像采集。
“爷爷在世的时候,从来只讲战斗如何精彩,从来不提自己受过的伤。”孔霞的眼中泛起泪光,“爷爷去世后,我们在他的骨灰中找到六枚弹片。”
说到此处,动情的不只是孔霞,一旁聆听的记者们也深受感染,悄悄擦干被泪水浸湿的眼角。
“孔霞老师的宣讲,一点都不枯燥,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将红色精神和党史知识活化为可看、可听、可参与的生动教材。”四川新闻网记者钟秀感慨:“从听着红色故事长大,到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与孔霞老师对话中,我们收获了精神的洗礼。”(记者 权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