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探寻“长征路上好故事” 走进遵义“瞰”革命老区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6日16:40 来源: 新华网

游客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资料图)。新华网 周远钢 摄

新华网贵阳12月26日电(周远钢)贵州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范围最广的省份。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在遵义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红军长征在遵义转战三个多月,打出了一片红色新天地,留下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等传奇。

弹指一挥间,昔日的革命老区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焕发新气象。“长征路上好故事——2024年全国网络媒体航拍红色遵义”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贵州遵义,媒体记者、航拍达人分别前往汇川区、播州区、湄潭县、仁怀市、习水县等地,以空中视角俯瞰革命老区,全景式展示90年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航拍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新华网 周远钢 摄

遵义城下洒热血,红军山上翠柏青。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的遵义会议会址,属于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最核心部分,是遵义会议召开的地方。如今,这里成为全国人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阵地。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张雯通过一组遗物,讲述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牺牲职务最高的将领、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的故事,“英雄用生命为人民换来了革命的胜利,人民的心中也永远矗立着英雄的丰碑”。

今天的遵义,英雄的精神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骨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遵义人奋进前行。

媒体参观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新华网 周远钢 摄

在遵义市湄潭县,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红九军团进驻湄潭,在东线保卫遵义会议顺利召开,播下了红色的革命火种。位于湄潭县城区的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原为湄潭文庙,是贵州保存完好的三大文庙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开始西迁,最终定校于遵义、湄潭,并在这里坚持办学7年之久。因红军长征与浙大西迁在遵义、湄潭交汇,所以浙大西迁又被誉为“文军西征”,其精神激励了当地百姓,也反哺了今日湄潭的发展。

如今的湄潭,乡村美、农民富,茶产业已成为湄潭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湄潭县抄乐镇沙塘村驻村第一书记杜富佳,一家四兄妹“两位白衣执甲,两位戎装枕戈”,正是因为成长在革命老区,始终被革命精神激励着。她认为践行长征精神关键体现在“国富民强”上,驻村工作后带领乡亲们种茶、卖茶,“我希望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乡亲们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航拍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茶园一景。新华网 周远钢 摄

昔日“荒茅田”,今日“花正茂”。在播州区枫香镇,毗邻苟坝会议会址的一方土地,曾是红军战士驻扎的地方,过去叫“荒茅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找得到乡愁”的花茂村,农家乐“红色之家”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带动村里的农家乐发展到30多家,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现在的花茂村产业兴、生态优、乡风好、民风淳,村民腰包鼓,笑容更灿烂。”花茂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是贵州发展的一个缩影。90年沧桑巨变,贵州以“万桥飞架”,把“千沟万壑”变成了“高速平原”,正描绘着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

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茶园一景。新华网 周远钢 摄

曾参与大型纪录片《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类奇迹》创作的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编导施索表示,贵州桥梁建设成果展现了贵州人民感恩奋进、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正是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将贵州建设成了‘高速平原’,贵州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足美满,对于用镜头记录生活的媒体人来说,这样的感受一天比一天强烈”。

航拍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资料图)。新华网 周远钢 摄

“遵义会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遵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邓航表示,遵义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禀赋,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推出一系列红色旅游线路,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参与本次“航拍红色遵义”活动的媒体记者、航拍达人纷纷表示,将立足自身优势,通过镜头不断讲好长征路上好故事,讲好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凝聚起阔步新征程的磅礴力量,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肖梦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