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吕惠 宋蒙)心脏跳得慢悠悠,5年前植入永久起搏器保驾护航,怎料原本用于救命的起搏器电极,却因感染变成了可能致命的“凶器”……4年时间,鄂州的陈大爷先后接受了3次清创手术,可病情仍无好转。近日,苦不堪言的他慕名来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成功拆除了旧的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并植入了新的无导线起搏器,终于结束了长达4年的噩梦。
韩宏伟主任(右一)为陈大爷做手术 通讯员供图
痛苦!四年反复感染 多次清创处理
陈大爷今年77岁,因频繁心慌、心悸,睡觉时常被憋醒,于五年前确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跳每分钟不到40次的他植入了起搏器,让心脏重新恢复活力。然而,术后不到1年,起搏器就“跑”出体外,囊袋处更是发生感染,陈大爷再次回到医院,医生清创后,在保留体内电极的情况下,将原起搏器消毒处理后从左胸移除重新植入到右胸。
本以为问题彻底解决了,没想到竟是陈大爷噩梦的开始。去年9月开始,他左胸的伤口反复出现红肿、破溃,不得已又进行了两次清创手术,还将留存在左胸旧的电极线剪短处理,可依旧治标不治本。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父亲,陈大爷的儿子很是心疼,他不断在网上搜寻各种信息,了解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能处理各种复杂、疑难的起搏器囊袋感染,心内科韩宏伟主任更是这方面的专家,便立马带着父亲前去求诊。
挑战!电极交缠成团 手术难度升级
“导致老人反复感染的元凶,就是这个留存在左胸旧的电极,只有将其完全拔除,才能彻底解决反复感染的问题。”韩宏伟主任描述得波澜不惊,但手术难度不亚于完整拔除一颗根深蒂固的大树,且不能给种植区域的土壤带来伤害。更何况这个“土壤”是人体最为脆弱的心脏和血管,拔除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因此起搏器电极拔除手术是很多心脏介入专家不敢轻易触碰的“雷区”。
据了解,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国内首家起搏电极管理中心,平均每个月都会接诊两三位起搏器感染的外院患者,到现在拔除的电极已近200根。面对难度与风险并存的手术,经验丰富的韩宏伟主任制定了万全的手术方案,并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预案,以及时应对各种风险的发生。
手术当天,韩宏伟主任带领团队切开感染的囊袋,细致地清除坏死组织并分离电极。怎料电极与血管壁、心肌粘连的严重程度超出预期,深埋在陈大爷心内的旧电极与正在使用的电极
缠绕成一团,在拔除旧电极时,正在使用的电极也一并松脱,原先的起搏器失去功效。危急时刻,韩宏伟主任果断植入临期起搏器护航,再小心翼翼进行分离,这才将旧电极顺利拔除。
由于陈大爷心跳缓慢,必须有起搏器辅助才能赖以生存,韩宏伟主任在充分考虑陈大爷的意愿后,决定行二次手术为其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不需要切开皮肤制作囊袋和植入电极,大大减少了创伤与感染风险。”5天后,韩宏伟主任为陈大爷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同时将已经松脱的电极也成功拔除。术后的陈大爷恢复良好,起搏器运行稳定,心脏搏动畅通无“阻”的他,已于近日康复出院。
两次手术费力拔除的4根电极 通讯员供图
警惕!感染处理要尽早 更要处理彻底
随着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广泛开展,因起搏器电极或系统感染,导致囊袋久溃不愈的病例越来越多。若不及时把电极拔除,细菌就会通过电极进入心脏,从而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脓毒血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而言,电极拔除手术是唯一的选择。
“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应提高积极处理起搏器感染的认识,不仅要有尽早处理的意识,更要有彻底处理的决心。”韩宏伟主任提醒,要注意观察起搏器囊袋周边皮肤是否有异常表现,一旦囊袋周围皮肤出现红肿、感染或创伤,应及时就医、规范处理,以免导致病情加剧,让“救命电线”变成“致命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