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实施五大行动 聚力增绿赋能 在加快建成支点中展现林业担当作为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08:01 来源: 湖北日报

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美如画。

中华秋沙鸭栖息京山市。(陈德智 摄)

石首国家级麋鹿保护基地。(邓红球 摄)

巴东县野三关森林花海吸引游客。

荆门市宝源木业精木板生产线。

今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部署实施“七大战略”、整体提升“七个能力”,向全省发出加快建成支点的动员令。

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锚定加快建成支点目标任务,以“提质、兴业、利民”为主攻方向,推进实施林业五大行动,全力构建森林生态屏障、林业要素保障、绿色产业支撑、网格化责任管理、现代林业治理五大体系,推动林业各项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为加快建成支点增绿赋能、作出贡献。

实施扩绿提质行动 筑牢美丽湖北绿色生态屏障

初夏,丹江口库区青山叠翠、林海绵延。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市立足汉江流域和秦巴山脉生态本底,科学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近3年来完成营造林超过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2.01%。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以上标准。

近年来,全省林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扩绿量、提质量、优景观上持续发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我省以武陵山、秦巴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系为重点,大力实施“双重”、国土绿化示范等重点工程,建设质量稳定、功能完备、林相优美的秀美山川,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空间。一个个重点工程,如同神奇的画笔,在荆楚大地描绘出美丽画卷。

城乡绿廊增添生活绿意。在武汉市武昌区沙湖公园,世界花园大会盛大开幕,市民热情赏花、观景之余,沿着湖边绿道散步、跑步,享受着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

以“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为核心,湖北因地制宜开展城乡绿化美化,打造城乡生态绿廊,让绿色福祉可感可及。在城市,推进绿地、通道绿廊和小微湿地等建设,让市民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在农村,实施古树名木复壮,开展庭院和“四旁”绿化,鼓励建设乡村公园、环村林带等。

咸宁市崇阳县白霓镇大市村,曾经垃圾成堆、污水横流。如今,村里打造了乡村公园,环村林带郁郁葱葱,农田林网整齐有序。村民在绿树环绕中生活,幸福感油然而生。

提升森林质量,完善生态功能。位于红安县国有天台山林场的明岗林班4号作业小班是一片生机勃勃的阔叶混交林,枫香、槲栎等树木高大挺拔。然而,这片林子之前是火烧迹地。林场技术人员采取封禁管护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法,建立先锋群落,并持续实施抚育间伐,不仅让森林重现生机,森林质量也大幅提升。经过十多年精心经营,这片林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持续增长。

近几年,省林业局出台一系列规定办法,统筹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依托国有林场开展试点,完成国家级试点任务6.46万亩;按照“国有+集体”示范带动模式,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53.67万亩;试点总结提炼7种典型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初步建成钟祥、京山、太子山“一线串珠”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样板带。

绿色,正成为湖北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为美丽湖北建设筑牢坚实的生态根基。

实施增长赋能行动 强化经济发展林业要素支撑

以扩投资、强保障、优服务为抓手,统筹推进林业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全省能级跨越持续增添绿色动能。

一个个林业生态项目落地生根。在鄂西北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正有序推进;在幕阜山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让裸露的岩石重披绿装……

“我们着眼国家所需谋项目、立足湖北所能争项目、聚焦未来所向找项目,围绕国土绿化、水源涵养、现代种业、防灾能力等领域谋划具有牵引性、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形成谋划一批、申报一批、实施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省林业局规划财务处负责人介绍,近3年全省已争取林业领域项目资金238.52亿元,年年创历史新高。2024年,丹江口库区水源地国土绿化示范项目入围中央财政支持名单,获批中央资金8.78亿元,成为湖北近年来争取到的额度最大的林业竞争性单体项目。

在全力争取外部资金的同时,湖北林业更注重向内挖潜,通过深化改革激活沉睡资源。我省正策划出台林地、林木、林生态改革试点方案,开展林业资源资产全覆盖清查评估,有序推动“三资”的资产化、证券化、杠杆化,探索资源可用、资金可融、风险可控的投融资路径。

“从申报到拿证仅用4天,这样的审批速度以前想都不敢想。”谈及汉宜高速改扩建项目的用林审批,项目负责人连连称赞。2025年开年,省林业局下达汉宜改扩建、黄黄改扩建两个省重点项目林地定额5442.96亩,高效保障了项目开工建设。

省林业局积极服务支点建设大局,强化林业要素保供,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建设项目用林用地需求,做到依法依规、应保尽保。据介绍,一季度共办理征占用林地626宗2.31万亩。

今年,省林业局出台《聚焦支点建设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十条措施》,从十个方面明确优化林业营商环境的重点任务、具体措施,着力解决影响林业营商环境的难点痛点、堵点卡点问题。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处处关乎湖北形象”。近年来,全省林业系统锚定打造一流林业营商环境目标,严格落实“一张清单”管理制度,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完善“容缺受理”“承诺办理”,深化“一网通办”“掌上办”,简化审批流程,强化审批全流程监管,持续提升林业政务服务效能。

实施产业倍增行动 持续拓宽“两山”转化林业路径

以强支柱、显特色、增效益为目标,持续壮大林草产业,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咸宁,一根根翠竹经过精深加工,变身高档竹家具、竹餐具、竹纤维制品,销往全国各地。咸宁作为湖北“以竹代塑”产业重点布局区域,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我省通过建立“林长+产业链长”机制,推动竹木材加工、特色经济林、苗木花卉等传统产业向生态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2024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663.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47.4%。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已超过1.3万个,其中省级以上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11家。

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尤为亮眼。在随县、麻城等油茶主产区,一片片油茶林不仅绿了荒山,更富了百姓。数据显示,全省油茶种植面积已达530万亩,位居全国第四;茶油总产量从2020年的3.67万吨增长到2024年的6.6万吨,增长79.8%。去年11月,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随州市召开,总结推广我省好的经验做法。

我省探索林下“生金”多元路径,大力培育林下经济、森林食品、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新业态。

近几年,森林旅游康养产业表现抢眼。在三峡南津关大峡谷,游客们漫步林间,体验“森林浴”的惬意。这里将林下经济与旅游康养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产品。2024年,全省森林旅游康养接待游客4650万人次,实现收入582.1亿元,直接带动其他产业创收1200亿元。

林业碳汇开发是湖北探索“两山”转化的最新实践。宜昌市率先建立森林碳汇监测体系,筛选出柳杉、杉木等十大高固碳树种,测算全市森林碳储量达4389万吨。五峰与诚通碳汇合作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造林碳汇项目预计总减排量37.54万吨,兴山开发的VCS(国际自愿碳标准)碳汇项目首个监测期4万吨减排量已完成核查认定。

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全省林业产业倍增行动加快落地实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越走越宽。

实施护绿筑网行动 坚决守牢林业生态安全底线

从神农架的原始森林到长江两岸的生态廊道,从大别山的苍翠群峰到江汉平原的湿地明珠,一幅青山长在、碧水长流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荆楚大地蓬勃生长的绿色,正被一张日益严密的生态防护网精心守护。

全省林业部门以筑防线、守底线、保安全为基础,强化林业资源保护监管,守护好来之不易的林业生态建设成果,维护好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巡林中发现问题只需拍照上传,系统自动派单处理,效率提升3倍以上。”宜昌市秭归县护林员王立新展示的智慧护林终端,折射出湖北林长制改革的创新实践。

责任入网,激活林长制新效能。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责任体系,全省5.67万名林长将林业资源管护责任压实到每个山头地块。今年全省市、县两级林长开展调研巡林2200余人次,通过清单化、闭环式管理,解决具体问题314个,林长制正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

站在利川市齐岳山防火瞭望塔上,蜿蜒的生物防火隔离带如绿色长城般延伸到天际。这里建成的45公里油茶阻隔带,既是生态屏障又是富民产业。2024年,全省投入32.38亿元建设4409公里防火应急道路和1.11万公里生物阻隔带,织密森林防火网。

林业部门坚持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持续开展森林防火“十大行动”,优化完善“天空地人”四位一体监测预警体系,扎实推进防火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全省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持续提升,成功经受住2019年、2022年、2024年极端干旱天气考验,实现了大旱之年无较大以上森林火灾,人员“零伤亡”,连续15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

严厉打击涉林违法行为,宜昌市建立的“30日办案闭环”机制具有示范意义。该市林业和园林局会同农业农村局、城管委制定《森林督查案件快查快处工作机制》,规定对林业部门移交的涉嫌违法线索,行政执法机构依法从快调查,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同步反馈林业部门。2024年宜昌市林草执法案件查处率超90%,居全省前列。

我省强化林草湿资源日常巡查监管,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持续开展破坏林地、森林、草地、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有序推进中央环保督察、长江生态环境警示片等涉林问题整改,严厉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好全省林业资源。

实施能力提升行动 全面构建林业现代治理体系

以抓改革、增活力、提效能为支撑,协同推进林业改革、法治建设、科技创新等工作,增强林业发展内生动力,全面提升治理效能。

位于京山市的太子山国家森林公园林木葱茏,游客络绎不绝。这座拥有67年历史的国有林场,凭借多元化经营焕发勃勃生机。“改革让林场从‘守林子’变成‘闯市场’,年综合收入突破6000万元。”林场负责人介绍,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苗木培育等产业,太子山林管局不仅实现经营转型,更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太子山的蝶变是湖北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缩影。通过改革,我省223个国有林场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全面创新,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改革不断深化,2024年,我省启动现代国有林场试点建设;2025年,省林业局确定10个林场为首批现代国有林场试点建设单位,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予以支持。

种业振兴,攥紧林业“芯片”主动权。走进石首国家杨树良种基地,一株株良种苗木茁壮成长。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建设面积达3000亩,以杨树、楸树为主,年产良种穗条950万根、良种苗木330万株,是全省杨树、楸树良种育、繁、推的中坚力量。

“十四五”期间,全省林草种苗工作聚焦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良种选育、种苗生产供应和市场监管服务,初步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林草种苗育、繁、推体系。

智慧林业风生水起。在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保护区的监控大屏上,江豚跃水的画面与声呐波纹实时交织。该保护区部署红外光电雷达、视频监控等监控设施设备20处,安装水文、水质、水下被动声学、水下声呐等环境生物监测设施设备20处,实现监控监测全覆盖。

我省大力推进智慧林业建设,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卫星遥感技术,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与管理平台,显著提升林业资源实时动态监管能力,实现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精准预警和快速响应。建立数据标准,开展数据治理,结合AI分析技术,用数据赋能资源监管、国土绿化、产业发展等,推动湖北林业治理体系向精细化、科学化转型,促进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

策划:湖北省林业局

撰文:周仲盛 杨光明

图片由湖北省林业局办公室提供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