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档案馆查阅资料
档案馆一角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林永俊 通讯员 王旭 张小媛 徐晨
6月9日,第15个国际档案日。
档案馆,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位于武汉市台北路的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安放着武汉城市建设的各种“家底”:180余万卷城建档案,深入记录了武汉城市的历史变迁,同时还能提供个人房产信息查询、公检法机构查询等服务。
近年来,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狠抓数字城建档案建设,不断加强城建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城建档案数字资源建设,初步实现馆藏档案的数字化,馆藏档案利用的电子化,更好地把档案变成“活数据”。
180余万卷档案“活”起来
成立于1981年5月的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1998年晋升为国家一级城建档案馆,库房设施齐全,库房空调、温湿度、消毒、消防系统完备,现有库容量可满足300万卷城建档案的长期保存。
去年6月,随着武汉市住建规划领域机构改革的完成,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划入房产档案管理职能。
截至目前,该馆共有武汉市建设工程项目竣工档案183万卷,为主城区的房建及市政工程档案,涵盖路、桥、隧、房屋建筑、重要地标,是重要的“城市记忆”,通过它可深入了解武汉的城市变迁史。
根据数字化转型的要求,2017年,武汉市数字城建档案管理系统投用,实现了城建档案业务管理工作从收集、整理、数字化加工、保管、利用的全线上流程。
截至去年12月底,该馆的183万卷档案,建立机读目录1000万条,目录建库率100%,进一步规范了档案管理,提高了档案查询利用效率,保证了档案数据安全。
提升档案馆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是适应档案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要求。近年来,该馆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创亮点、谋创新,开展信息化科研工作,推动城建档案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该馆选定“阿里巴巴华中总部项目”为试点工程,依托湖北省地标《城市建设档案数据标准》,将其打造为湖北省首例“基于BIM模型开展城建档案数字交付”的先行示范工程,首次实现了电子档案与BIM模型的双套制移交,为全省数字化档案管理提供了示范样板。
当前,该馆城建档案电子化程度领先全省,成为武汉市唯一一家城建档案领域的档案实训基地。
让档案更有温度和精度
“现在,市民查档又快又方便,体验感越来越好了。”市民刘先生连声赞叹。
当天,刘先生来到位于金潭路的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新馆库大楼,在档案利用服务窗口,登记了证明材料后,在工作人员协助下,很快查到了自己房屋的相关图纸档案。
数据显示,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年均7800余人次到现场查询档案,调阅档案12.5万卷。房产信息查询需求很大,该馆特意简化了市民个人房产证明办理流程,去年网上查询超80万人次,在线答疑近3000次,窗口受理约5万人次。
在武汉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指导下,该馆积极服务城市更新工作,助力武汉历史风貌区打造、居家适老化改造试点、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今年5月,湖北首个“住宅合作社”项目——青山区21街危旧房改造试点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成为档案助力城市建设的典范。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解民忧、暖民心。去年,武汉市完成近500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
过程中,武汉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梳理了加装电梯流程,精简归档资料,制发《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程文件目录》,配合编制《武汉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指南》和《武汉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指导手册》,为600多个老旧小区加装、更换电梯提供地勘报告、结构图等资料,降低建设成本,加快项目落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