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记者文放
七月的武汉连续高温,这般酷热考验着每一位赶路的人。初识李华渊是在他的实验室,年过半百的他仍潜心俯身盯着屏幕上跳动的舌诊数据,额角沁出的细汗被他随手拭去——这个动作里,既有工程师的专注,又藏着一名中医的沉静。屏幕上,一幅舌像被拆解成237个量化参数,红色饱和度、舌苔厚度、舌体胖瘦等传统中医靠“目测”判断的特征,正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的数字呈现。
“中医的舌诊,终于能像量血压一样有了客观标尺。”李华渊直起身,镜片后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位同时拥有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位与17项发明专利的跨界者,正带领团队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用数学模型解构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华医学,让千年中医智慧在人工智能时代重焕生机。
从《伤寒论》到算法:一个跨界者的破壁之路
李华渊的书架上,1987年版的《伤寒论》扉页已磨出毛边,批注密密麻麻。书旁摞着的《深度学习与图像识别》,最新批注日期是三天前。这种时空对话般的陈列,恰是他人生的隐喻。
李华渊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发表演讲
1989年从安徽中医药大学毕业后,李华渊在基层中医院坐诊多年。他至今记得一位老中医的遗憾:“我这套看舌苔辨湿热的法子,徒弟学了五年还没摸透。”那时他就意识到,中医“只可意会”的经验传承,是其走向普惠的最大阻碍。2000年,他转行进入生物科技领域,从研发检测试剂起步,17项专利的积累让他摸清了“将模糊信息转化为精确数据”的技术逻辑。
“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精髓,但经验壁垒像堵墙,如果中医能够和西医一样有一些辅助诊疗的智能化设备,这将大大降低门槛,让更多学生去学中医,实现人生理想。”李华渊向记者说道,这也是他多年来研究中医所得到最真切的想法。
这个念头催生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翻译”工程。他带着团队啃下3000多份古代医案、200多万条临床数据,构建出“辨证论治诊断数学模型”。模型上线那天,李华渊让老中医们随机出题,系统对“少阳证”的辨证速度比资深专家快8倍,准确率却高出12%。
知医邦亮相健博会
ChatiSS查体·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给中医装上“数智眼睛“
社区居民体验ChatiSS查体·智能辅助诊疗系统
在知医邦医院,社区医生王芳(化名)正在试用ChatiSS查体系统。她将患者舌头对准摄像头,3秒后屏幕弹出分析:“舌体淡红,苔薄白微腻,提示轻度脾虚湿滞”,并附带上百个量化参数。“以前我看舌苔总怕不准,现在有了'标准答案'。”王芳感叹。
这套系统的“撒手锏”,是全球首创的AI量化舌诊技术。传统舌诊依赖医生经验,同一位患者在不同医生眼中可能被判定为“淡红舌”或“淡白舌”。而ChatiSS通过百万级舌像数据训练,能识别0.01mm的舌苔厚度变化,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这相当于在足球场上精准定位一颗乒乓球。
李华渊的布局不止于此。他还将中医养生智慧装进了面包房,成立了武汉地区首个药膳面包房:基于药食同源理论开发的养生面包,通过标准化生产让“治未病”走进寻常百姓家。
知医邦科技药食同源食品车间
让中医现代化成果触达每个角落
知医邦助力更多基层医疗人员进行诊疗
傍晚的实验室,夕阳透过窗户,在李华渊的衣领上投下斑驳光影。他拿起那本旧《伤寒论》,指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的句子说:“张仲景的初心,不就是让医术普惠吗?”
这位跨界者的野心,是让中医走出“老中医依赖症”。他计划三年内将系统免费推向中医就业者,同时建立百万级中医辨证数据库。“当乡镇医生也能开出精准的经方,当普通人能通过手机读懂自己的体质,中医才算真正活在当下。”
李华渊知道,他正在做的,是给千年中医装上“数智引擎”——不是让传统被现代取代,而是让古老智慧在科技的护航下,走得更远、更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