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网群资讯

长江环保集团湖北区域公司:守护“最小河流” 润泽“最大民生”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8日15:49 来源: 党员生活网

如果说长江是中国最大河流,那么城市地下的污水管网便是“最小的河流”,它们虽不显山露水,却承载着千家万户的生活脉动,维系着水清岸绿的生态基底。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过渡带,具有多山多雨的地理特征,城市排水系统面临严峻挑战。老旧的管网如同“梗阻的血管”,雨污合流、渗漏淤积导致污水入江、水质恶化。作为三峡集团长江大保护战略的践行者,长江环保集团湖北区域公司以党建为引领,以宜昌管网攻坚战为缩影,在治水实践中诠释着“守护最小河流,润泽最大民生”的使命担当。

精治 “毛细血管” 夯实治理根基

地下管网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要从长江流域发展全局看待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扛牢主体责任,守护城市“地下生命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长江环保集团湖北区域公司以管网为切入点,在宜昌启动“两网共建”工程,对700多公里排水管网开展“清淤体检”,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消除管网空白区,目前已完成点军区、猇亭区等管网排查近1000公里,清水溯源和清淤检测工作基本完成。以沙河片为典型示范片区,深入开展管网高效精准排查诊断技术实践,从853个地块中排查出浓度偏低、水量偏大的地块231个,占比27%,排查出外水约4.4万吨/天。

攻坚管网难题 创新治理模式

宜昌的水环境治理水平初显成效,但管网建设投资大、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回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依旧是城镇污水治理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

2023年,三峡集团首个管网攻坚战项目在宜昌落地,打响了管网攻坚战第一枪。管网攻坚战项目投资规模达20亿元、合作期50年,更开创了“按效付费”的商业模式:通过赋予管网经营属性,建立“使用者付费”机制,破解了管网运维资金可持续性的难题。这一创新将传统政府主导的治水模式转变为市场化运作,实现了“社会资本参与、治理效果挂钩、长期效益共享”的良性循环。

项目新建市区管网53.2公里,将猇亭污水厂提标扩容至8万吨/日,彻底阻断了工业污水入江的隐患811处;在主城区,通过调蓄池和智慧水务系统,实现雨天溢流污染精准防控,污水处理效率提升30%。这些举措印证了“治水先治网”的系统思维——管网的每一处修复、每一米延伸,都是对长江生态屏障的加固,是对城市“毛细血管”的疏通。

聚焦技术攻关 突显科技赋能

在管网攻坚战中,科技创新是破局的关键。长江环保集团自主研发的“内支撑管道检测机器人”深入地下,聚焦管网高效精准排查诊断,从标准化工作流程、高效排查、精确诊断、智慧建管等方面着手实现毫米级精度诊断管网病害;宜昌“水管家”智慧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基于AI学习开发“源-网-厂”协同优化算法,实现管网调蓄能力动态分配,使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波动降低,将数万条管网数据转化为动态治理决策。

科技的力量让“看不见的工程”变得可感知、可量化。2024年,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武汉揭牌,聚焦排水管网、智慧水务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治水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这些成果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

情连千家万户 厚植为民情怀

管网的终点,是百姓的生活。在秭归,雨污分流改造让香溪河“一河清水入长江”,守护了三峡库区的生态屏障;更令人振奋的是,江豚逐浪、东方白鹳回归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正是无数“最小河流”清净流淌的馈赠。

管网治理的深层意义,在于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民生福祉。长江环保集团湖北公司聚焦“管网攻坚战”模式,在宜昌基础上,不断推动力争复制,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这启示我们:每一根管道的修复、每一滴清水的再生,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践行。

管道虽小,却承载着江河安澜的宏大叙事;治理虽艰,却映照着初心如磐的使命担当。从宜昌管网攻坚到长江全流域治理,长江环保集团以“最小河流”为支点,撬动了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全局变革。未来,我们将继续以管网为纽带,让科技之智、系统之治、为民之情融汇成河,流向千家万户的生活,滋养长江永续发展的绿色未来。

来源:党员生活网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