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荆州快讯

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丨长江文脉活态传承 生态精灵安家荆江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0日15:3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见习记者 董晨旭 通讯员 胡楚玉)10月29日,由中央网信办指导、湖北省委网信办主办的“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荆州。2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深入探访,聚焦荆州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

登临全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荆州古城墙,采访团实地感受了历史厚重与文化震撼。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对荆州古城墙的系统性修缮与科学规划力度,推动这座千年古城焕发时代新韵。

在省文旅部门的重点打造下,“千年一城满风华”项目通过《荆州护城令》实景演出、无人机光影秀等创新形式,成功将抽象的楚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有效打破了传统文旅项目“静态观赏”的局限。这一系列探索,不仅让三国历史从书本中“走”到游客身边,更为我省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示范。

与宾阳楼一街之隔的张居正故居,是明代著名改革家张居正回乡葬父时的临时居所。这座仿明清园林式建筑采用五进四重、东房西园的格局,小桥流水,灵动雅致,展现了明代士大夫宅邸的建筑特色。

目前,张居正故居已成为荆州重要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研学实践基地。通过史料陈列、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这位"宰相之杰"的生平事迹和改革思想,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在荆州博物馆,战国楚简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馆长杨开勇介绍,荆州已出土楚简16批、4100余枚,数量约占全国32%;秦简1200余枚,约占全国4%;西汉饱水简牍11400余枚,占全国14%。

其中,秦家嘴楚墓新发现的字谜简,将汉字“拆字游戏”的实物证据提前至战国时期;《九九术》《吕刑》等典籍,以及存诗最多的战国《诗经》抄本,共同构筑起一部“战国秦汉百科全书”,让沉睡千年的文字焕发新生。

离开古城,采访团奔赴长江荆江段的生态腹地——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媒体记者用镜头记录下4500余头麋鹿自在栖息的壮观场景。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副科长杨涛向记者介绍,自1991年建立保护区以来,经过30年的科学保护和湿地修复,这里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领域的成功范例”,成为湖北长江大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

长江江豚,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现存唯一的淡水豚类,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在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渔民转型的江豚饲养员丁泽良讲述了17年守护“长江微笑”的感人故事。

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通过实施“十年禁渔”等保护措施,长江湖北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江豚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回升。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蔡家奇说,保护区已经成为全国最丰富的江豚种质资源地,其迁地保护工作已被公认为“世界上首个豚类迁地保护的成功案例”。

从古城墙的保护利用到麋鹿种群的复兴壮大,从战国楚简的学术研究到江豚种群的繁育保护,荆州以一座城的千年文脉与生态实践,为“何以中国”提供了鲜活的地方样本。这里,文化在创新中活态传承,生态在守护中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了长江文明与现代发展交融的“荆”彩画卷。

【责任编辑:左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