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全运会不建新场馆值得点赞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1日07:27 来源: 湖北日报

阅读提要

全运会不新建大型场馆,既是对硬件设施的客观评估,也是基于算好经济账、民生账、长远账的清醒务实。大型场馆,不能沉浸于短暂赛事的高光,而是在回归平凡日常后,将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遵循“简约、安全、精彩”办赛原则,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不搞重复建设,不新建“全运村”,超过九成比赛场馆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开创了全运会史上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的先河。

截至目前,广州共举办过三次全运会。第一次是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广州为此兴建了天河体育中心等场馆;第二次是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广州为此兴建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高标准场馆。而本届由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全运会,规模最大、赛期最长、承办城市最多,却没有选择“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改造升级了分布于大湾区的105个老场馆。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增长的阶段,曾形成“以赛促建”的办赛逻辑,即以大型场馆的建设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与此同时,近年来顶级赛事筹备容易陷入“重建轻管”困境,大型场馆赛后利用率低、沦为财政“包袱”,曾一度成为世界性难题。如今,当城市进入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的稳定发展期,新建一座大型场馆,就需更加审慎和清醒。在视觉上追求宏大震撼的全新场馆不再作为赛事“标配”,而是在品质提升、功能完善与改善民生中探寻新的可能。

此届全运会不新建大型场馆,既是对硬件设施的客观评估,也是基于算好经济账、民生账、长远账的清醒务实。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大湾区的这份克制,有着让体育赛事回归体育本质的智慧,更凸显体育场馆为民服务的公共设施属性。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馆的二层,升级为全天候全民健身平台;深圳市体育中心的地下商业街,串联起8个主题公园;天河体育中心附近经过无障碍环境改造升级后,更方便轮椅和婴儿车通行……精打细算背后,是对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升级,也是对科技赋能实效的检验。大型场馆,不能沉浸于短暂赛事的高光,而是在回归平凡日常后,将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作为重要的国家记忆,曾举办过两次奥运会的鸟巢,如今不仅可以承办电竞赛、演唱会,还可以承办小学生的运动会;作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体育场馆群,武汉体育中心目前已实现每年500万客流量,是武汉文体消费的“顶流”,也是市民健身的实惠选择……放眼全国,这些生动的例子都说明,当体育与社会产生了更为广泛的连接,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时,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大型场馆,也应承载更为广泛的功能。

一座场馆既可以成为竞技体育的大舞台,又可以成为群众体育的“无界”场所,这符合城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映照出我国体育强国梦的深刻内涵。一届届全运会办赛变化的背后,是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是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缩影。在十五运会所讲述的中国故事里,有一份从容和自信——我们不再需要靠“面子”来表现我们的强大,而更多靠城市人文精神的自然流露,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用一个个细微之处见真章的真实案例,呈现大国崛起的气象和底蕴。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