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打造有历史感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2日07:51 来源: 湖北日报

□ 潘峻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没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就做不好今天的工作”。在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蕴含着深邃的时间哲学。

增强历史纵深感,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方法。早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时就提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打造有历史感的思政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何谓历史感?讲到历史感可追溯到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评价。恩格斯说过,“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抛开抽象的唯心主义形式,黑格尔历史观的宏伟、黑格尔的不凡之处,就在于他以“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待人类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此理论前提和逻辑理路,创立了唯物史观。

历史感与历史、历史观紧密相关,三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三者都指向历史。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的真实,不仅包括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更包括真实的历史本质、真实的历史规律。历史观是对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的总的态度和看法。根据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解可分为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前者把历史看作是某种观念的实现,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后者则把历史的本质归结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感的内涵则更加丰富,指的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规律、意义、特点等的敏锐感受、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今天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感,是指人们能结合自己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理解和评价一定时空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历史感有三大特征。一是社会性。具有历史感的人始终把历史看作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并非独立于人和人类社会之外的自在之物。人是历史的主体。离开了人和社会,历史毫无意义。历史和人类社会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历史的横截面即为社会,社会的动态线即为历史。二是辩证性。历史感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历史感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受自身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和人生阅历等主观因素影响,不同的人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历史感又具有内在的客观属性。历史感的客观性源自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产生发展以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延续为前提,以自然界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为基础,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生产活动是客观的实践活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三是敏锐性。具有历史感的人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历史,能够敏锐、精准地感知和比较人类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同时空的差异,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始终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

打造有历史感的思政课,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侵蚀。思政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人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他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有规律地向前发展。这种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不是虚无,不能抽象,不应割裂,不可假设。人们既不能否认历史的存在,亦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要,对人类历史加以“为我所用”的取舍。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由人民书写,人民是历史的主人。

打造有历史感的思政课,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大势,自觉融入时代发展潮流。被称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学生,成长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习惯于通过网络、新媒体等了解世界、连接社会,他们在享受快捷、高效的网络生活同时,也带来对社会历史的碎片化感知问题。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刺激,容易导致学生对人类历史的片面性、极端化认识。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帮助学生整合缺少逻辑性、未能结构化的历史碎片知识,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系统和认知结构,在纷繁庞杂的历史现象中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发展大势。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青年学生只有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打造有历史感的思政课,提升学生的历史敏锐度,增进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精准定位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坐标,通过古今中外的纵横对比,以生动的史料、翔实的数据、深入的分析,把道理讲清楚,把故事讲精彩,把理论讲透彻。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来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又通过比照历史、对比过去来审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时代,敏锐探察时代的差异和历史的规律,真正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社会主义制度,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发展的必然结果,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树立敏锐的历史意识,紧跟人类历史发展潮流,关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自觉成长为有世界眼光、历史思维、担当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