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创造的情感和心理基础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2日07:51 来源: 湖北日报

□ 宫丽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引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基础前提。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理想、价值、活力与前景的确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饱含着人们对中华文化理想的信仰与坚守、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同和对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坚韧与执着,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精神动力。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自信是文化创新创造的情感和心理基础,只有在高度的文化自信中才能真正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文化自信的鲜活表现,通过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来繁荣和发展文化才能进一步巩固文化自信。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积淀的精神沃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密码,为“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是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大本大源。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着自信与创新的生机力量,氤氲内化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禀赋与精神基因。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发展中形成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革新传统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进取精神,与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兼容并包、乐观进取等精神品格一道涵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资源养料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在修身齐家、治国理政、对外交往等方面蕴含的智慧光芒闪耀至今;流传至今的文学艺术名篇,激励启迪今日中国人继续追寻创造真善美的价值;丰富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亟待我们融合时代精神、运用现代科技去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些是文化创新创造应积极关注并解答的课题。

我们党百余年来带领人民所进行的奋斗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坚固基石。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并非一直都在高光时刻,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的同时也伴随着文明蒙尘。在摆脱危机、抗击灾难中砥砺奋斗,以自觉重塑自信、以改革推动发展,不断革故鼎新、融汇转化,自信与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从“站起来”的奋斗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气质奠定了文化自信与创新创造的底色。那些向光而行、以苦为乐、视死如归、向死而生的革命自信,那些从实际出发,在危机中寻找生机、于绝境处开辟新路的探索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重要的红色精神标识,为文化自信和创新创造发展定下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人民至上的总基调。从“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发展历程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成就构成了文化自信与创新发展的底气。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现在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和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回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立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让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同向同行。

“两个结合”是“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经验法宝。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不在于为每一个国家提供解决发展问题的现成答案,而在于其为人类社会指明了未来发展的崇高目标,为立志实现解放和发展的民族提供研究的出发点和科学方法。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改革发展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理想、政治观、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思想等方面内在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契合因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即是文化创新的典型案例。同时,作为对的理论、好的理论、行的理论、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需要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继续指导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引领先进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定盘星、压舱石,使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凸显特色,在传承发展中保持定力。

总之,离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补养、离开我们党百余年来引领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就无法透彻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我们应从中华文化发展的大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格局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大学问中,从“两个结合”的关系中看清文化的力量与意义,读出应有的文化自信,做出我们的创新创造。

(作者为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