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9月29日,黄石新港开港。十年间,新港从一片滩涂蝶变为长江中游最大单体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薛婷 通讯员周巍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通讯员徐燕玲
长江滚滚东流,汽笛声声入耳。
11月11日,站在黄石新港码头上,强劲的江风挟带着时代前行、城市发展的韵律,清晰而有力。
10年间,这片土地从无到有,崛起为亿吨大港、千亿园区,成为深圳港、上海港、舟山港等世界级港口的战略要地,见证了湖北从“九省通衢”向“九州通通衢”迈进的坚实步伐。
以海港标准建设内陆港
“双方合作以来,黄石新港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11月11日,深圳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朝阳在黄石新港现场感慨道。
黄石新港,是一座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孕育而生的现代化港口。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方向、擘画蓝图。
黄石拥有2500年航运历史,是沿江对外开放城市,黄石港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也是湖北东出长江离海最近的门户。然而,过去黄石的码头利用效率不高,100多个码头零星分布在70多公里长江岸线上,不仅遮蔽江景,还带来航运污染,粗放式布局弊端凸显。
2014年,黄石将视野从内陆腹地延伸至开放前沿,率先与世界级大港深圳盐田港开展合作。经过多轮考察洽谈,双方选定黄石棋盘洲一片滩涂——这里拥有常年水深6米以上、可通达万吨轮的长江岸线,腹地大宗货物水运需求旺盛,具备辐射鄂东南区域的独特优势。黄石新港由此孕育而生。
2015年9月,黄石新港建成开港。10年来,深圳港以海港标准进行整体开发运营,累计投入超过50亿元,建成23个万吨级泊位,形成8000万吨货物、30万标箱的年吞吐能力,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单体港口。
去年,黄石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达到1.03亿吨,迈入中国内河亿吨大港行列。至此,湖北省亿吨大港数量增至4个,位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打造三峡“第二翻坝”通道
位于黄石新港腹地的弘盛铜业,是我国目前生产规模最大的铜冶炼厂。其总投资87亿元的40万吨高纯阴极铜清洁生产项目,是中色大冶实现“二次创业”的重点项目。
2023年,弘盛铜业将阴极铜纯度提升至世界最优水平,产品利润增长30%,成为当年全省最大的工业新增长点之一。
“每年数百万吨铜精矿和阴极铜经新港通江达海,销往全球。”弘盛铜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黄石新港这一内陆出海口,企业从智利、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进口的铜精矿,通过水路运输由海转江,仅需27分钟即可送达工厂。高纯度阴极铜产品则通过多式联运,快速辐射华东地区,年节省运输成本近亿元。
更快、更省、更便捷——黄石新港正助力一批老牌工业龙头实现“二次创业”。
舟山港是我国南北海运要冲和江海联运枢纽。2017年,黄石新港与舟山港共建“江海直达+多式联运”模式,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其间,黄石主导投资近200亿元,以新港为核心,建成以“一高速一大桥一铁路四条一级公路”为骨架的“两纵五横”集疏运网络,并通过快速通道实现港口与花湖国际机场的直连直通,形成铁、水、公、空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的集疏运体系,成为长江中游多式联运的重要节点。
这一集疏运网络,也被誉为“第二翻坝”通道。
黄石新港多式联运公司总经理张杰表示,随着运量快速增长,三峡“过坝难”问题日益突出。沿海货物经长江水道运往川渝地区,最快也需25天。而通过黄石新港与舟山港共建的“江海直达+多式联运”通道,货物从舟山港运至黄石新港后,就地转为公路、铁路运输,可节省15天时间。
近年来,面对长江沿线港口的激烈竞争,黄石新港持续优化多式联运体系,为外贸企业提供近洋直航、铁海联运班列、中欧班列等高效、便捷的物流解决方案。
目前,黄石新港已吸引产业总投资超千亿元,集聚了弘盛铜业、宝钢股份、新兴管业、湖北优科、新港重科等一批重点低碳冶金企业。2024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500亿元。
相关链接:
世界三大港口集团布局黄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