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石新闻 > 滚动播报

强有力的党支部①|65名党员,65根“顶梁柱”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15:04 来源: 荆楚网

开栏语:为充分展现新时代基层党组织书记的精神风貌,即日起,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将目光聚焦在一批阳新村支书和一批基层村集体上,推出“了不起的村支书”“强有力的党支部”系列报道,展现阳新县基层干部及集体的精神面貌、工作举措和经验方法,以供借鉴参考。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党建则是激活这一末梢的“红色引擎”。

湖北阳新浮屠镇芦湖村,也曾面临集体经济薄弱、民生设施滞后、治理效能不足的困境。

近年来,芦湖村“两委”始终把党建摆在首位,充分发挥65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抓党建促治理、以治理惠民生”,苦炼内功,村容村貌发生极大改观,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微信图片_20251112150712_9_798.jpg

65名党员,65根“顶梁柱”。

打造强劲“火车头”

芦湖村,地处阳新县浮屠镇,辖15个自然湾、10个村民小组。

芦湖村的由来,源于当地的自然面貌:

当地先民世代傍湖而居,以湖为依、以芦为伴,便以“芦湖”为村名,既勾勒出“芦影依依映湖光”的自然画卷,也承载了村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初始记忆。

作为出了名的“水窝子”,芦湖村曾经是国家重点扶贫村,集体账户常年“沉睡”,年收入不足5万元,不仅无力改善民生设施,更难以应对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当地流传这一句话:“抬头荒山坡,低头湖汊多。”

为什么村子长期以来难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微信图片_20251112150703_4_798.jpg

党员时刻冲在前头,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实干兴村。

是自然资源匮乏吗?芦湖村有土地,有水面,湖泊星罗棋布,四大湖有北煞湖、牧羊湖、小芦湖、佘家塘,浇灌出万亩良田,水美鱼肥,是江南“鱼米之乡”的典型代表。

是劳动力短缺吗?芦湖村村民有2024人,青壮年劳力也不算少。

发展快不快,“火车头”来带。

过去,芦湖村“两委”软弱涣散,心不往一处想,力不往一处使,党员带动力不强。新一届村“两委”深刻认识到,如果不把党组织建强、不把党员队伍激活,发展的“火车头”永远拉不动全村快跑。

打造强劲的“火车头”迫在眉睫。

为此,村“两委”着力构建“党总支+网格+党员”的治理体系,将全村划分为4个网格,65名党员全部化身“网格长”“网格员”,实现“党员包片、责任到户”的全覆盖治理格局,让党旗在治理一线高高飘扬。

党徽在民生事务中越磨越鲜亮

70岁的老党员余永水,是全村党员学习的榜样。

“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党员不带头谁带头?”余永水说。

本该安享晚年的他,依然活跃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汛期来临前,他带着年轻党员蹚着泥水清理沟渠,“这些沟道关系到全村的排涝,一点都马虎不得!”

环境整治时,他第一个拿起扫帚清理房前屋后的杂物。“党员带头干,群众才会跟着上。”

邻里发生口角时,他主动上门调解,用朴实的道理化解矛盾,“都是乡里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有啥过不去的坎?”

去年夏天,村民卢某和陈某因宅基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险些动手。余永水得知后,连续3天上门,一边查看现场、查阅老宅基地证,一边拉着两人回忆儿时一同劳作的情谊。

最终促成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和解。

“余老党员说话公道,我们服!”事后,卢某感慨。

微信图片_20251112150702_3_798.jpg.jpg

村子要发展,打好基础是关键。

在芦湖村,像余永水这样的党员还有很多。

年轻党员卢刚在外经商多年,看到村里需要发展,主动返乡投身基层治理:帮助村民拓宽农产品销路;拍摄村里的发展变化、美景美食,让更多人了解芦湖村。

“作为年轻党员,我们既要传承老党员的奉献精神,也要用新思维、新方法为乡村发展添砖加瓦。”卢刚说。

老党员的经验智慧与新党员的活力创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让“有事找党员”成为村民共识。

为了让治理更精准、服务更高效,村党总支建立了“党员议事会”“村民恳谈会”制度,每月定期收集群众诉求,梳理形成“需求清单”,再由党员认领任务、限期办结。

从化解邻里矛盾到宣传惠民政策,从帮扶困难群众到参与公益事业,党员的身影无处不在。

今年以来,65名党员累计解决群众诉求20余件,调解矛盾纠纷6起,完成道路修补、水管维修等民生实事18项。

民生无小事,东家帮完帮西家,党徽在一件件实事中越磨越亮。

党群一心 “蔬”写致富新篇章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治理要有效,经济是支撑。

曾经的芦湖村,集体账户常年“沉睡”,年收入不足5万元,不仅无力改善民生设施,更难以应对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没有集体经济作保障,服务群众就是一句空话!”村支书卢忠日说。

芦湖村紧邻阳新县城,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有着发展近郊农业的独特优势。但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村党总支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集思广益谋发展。“党员要带头闯、带头干,为村民蹚出一条致富路。”

要发展,就要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摸底市场。

卢忠日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骨干,多次赴外地考察学习,深入市场调研,最终探索出“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让集体和村民实现“双增收”。

产业发展,土地流转是第一步。

起初,部分村民心存顾虑,担心土地流转后收益得不到保障。

“村民有顾虑,党员先带头。”村党总支号召党员率先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以实际行动打消村民的疑虑。

老党员余永水第一个站出来,将自家3亩责任田全部流转给村集体;

党员卢忠华不仅自己流转土地,还主动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讲解产业发展规划和收益分配方案。

在党员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打消顾虑,全村累计流转闲置土地200余亩,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流转的土地上,村党总支牵头建成了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和光伏发电站两大产业项目。

微信图片_20251112150723_12_798.jpg.jpg

辣椒基地喜获丰收,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火辣”。

蔬菜种植基地采用“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模式,种植黄瓜、番茄、茄子等应季蔬菜,直供县城各大商超和农贸市场。

为了提高种植效益,村党总支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上门指导,党员带头学习种植技术,再手把手传授给村民。

“跟着党员学技术,种出来的蔬菜不愁卖,每亩地比以前多种出好几千块钱!”村民卢日平笑着说。

如今,芦湖村的蔬菜种植基地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益,还吸纳了2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蔬”写了致富新篇章。

与此同时,1000余平方米的光伏发电站在村集体闲置屋顶和荒地上建成投产,年发电量达15万千瓦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光伏板不占耕地,还能持续发电赚钱,真是‘躺着也能增收’的好项目。”村民们对这个“阳光产业”赞不绝口。

短短三年,芦湖村集体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40余万元。

守住民生,就是守住民心

“集体经济是村民的‘共同财富’,必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经济搞活了,村党总支坚持以集体经济反哺民生事业,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近年来,村里先后投入2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3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新建文化活动广场1个,配备健身器材10余套,让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10余万元;改善村内水利设施,保障农田灌溉……

集体“钱袋子”鼓了,民生“账本”更暖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对村“两委”的信任度、支持度也越来越高。

芦湖村水域众多,大小池塘、沟渠遍布全村,加之留守儿童较多,防溺水工作一直是村里的重中之重。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守护孩子的安全就是守护全村的幸福。”

每到夏季,村党总支便会组建由党员、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热心村民组成的“防溺水巡逻队”,每天顶着烈日在重点水域开展巡逻。

党员们自发分成3个巡逻小组,早上6点到晚上8点轮流值守,在池塘、沟渠边设置警示牌30余块,投放救生圈20余个,织密防溺水“防护网”。

除了日常巡逻,党员志愿者们还挨家挨户上门宣传防溺水知识。

“每天看到党员们顶着太阳巡逻,我们做家长的也更放心了,自己也会多提醒孩子注意安全。”村民胡坤艳说。

2025年,巡逻队开展巡逻30余次,排查安全隐患15处,入户宣传全覆盖,未发生一起溺水事故。

村党总支在走访中又了解到,全村30余名小学生暑期缺乏有效看护。

“群众的痛点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村党总支迅速行动,联系本村4名大学生志愿者,成立“暑期托管班”,为孩子们提供免费看护和辅导服务。

微信图片_20251112150706_6_798.jpg.jpg

党员志愿者和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充当孩子的“守护神”。

托管班设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员们主动承担起“后勤部长”和“安全员”的角色,为托管班顺畅运行保驾护航。

村民胡坤艳的孩子在托管班学习,她对此事赞不绝口。

村党总支还聚焦“一老一小”群体,开展各类关爱服务。定期组织党员志愿者为留守老人理发、体检、打扫卫生,陪老人唠家常;为留守儿童赠送学习用品,组织开展趣味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党员就像亲人一样,时时刻刻关心着我们。”独居老人卢婆婆说。

一件件民生实事,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滋润着村民的心田,让党群血肉关系更加紧密。

65名党员,65根顶梁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的精神,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靠得住的“主心骨”。

策划:中共阳新县委组织部

审核:柯昌平

执行:王晓吾、方文、刘文卓

记者:田城

【责任编辑:吕鉴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