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耿文辉)11月13日,湖北武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南门户广场人头攒动,第二届“湿地保护宣传周”在此正式拉开帷幕。
武穴市委常委、副市长秦良骥,湿地公园管理处党工委书记、主任周清军,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沿湖镇(街)及村(社区)代表、志愿者与市民齐聚一堂,以一场兼具仪式感与行动力的活动,共赴守护“地球之肾”的约定。

细数湿地保护的“武山湖答卷”
“从翩跹的白鹭到珍稀的青头潜鸭,从净化水质的苦草到摇曳的芦苇,武山湖孕育着410种野生植物、202种鸟类鱼类,是黄冈南部当之无愧的生态屏障。” 活动现场,周清军的开幕致辞满含对这片湿地的深情。
他细数着武山湖晋升国家湿地公园以来的保护足迹:通过科学修复,水质稳步提升,“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重焕光彩;借助“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实时追踪鸟类迁徙轨迹,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攀升;升级湿地科普馆、开展系列宣教活动,让生态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推进南门户绿化、环湖绿道亮化及夜市业态提升,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
秦良骥则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武山湖湿地的重要意义。“武山湖的生态健康,关乎城市未来,更关乎市民福祉。”他介绍,“十四五”以来,武穴市将武山湖纳入“一江一山一湖一港城” 核心版图,累计投入 25.9亿元 ——16.9亿元用于构建全域水生态治理体系,实现外源截污、内源治理;9亿元打造南门户公园、环湖生态屏障,让湿地成果惠及民生。而未来“十五五”期间,滨湖新区建设、龙感湖流域武山湖水生态修复、智慧湿地系统搭建等工程,更将为这片湿地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从倡议到署名的“全民护湿地”
“我承诺,争当湿地保护的宣传者,向身边人普及湿地知识;争当湿地保护的践行者,不向湿地排放污水、丢弃垃圾;争当湿地保护的监督者,及时劝阻破坏湿地的行为……”志愿者代表胡杨手持《湿地保护倡议书》,字字铿锵的宣言在广场上回荡,引发在场人员的强烈共鸣。
倡议结束后,“我为湿地保护”署名活动成为现场焦点。秦良骥、周清军率先拿起笔,在印有“珍爱湿地 共创人与湿地和谐相处美好生活”主题的签名板上郑重签下名字;资规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和湖泊局、农业农村局、综合执法局、市科协、住建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沿湖村(社区)6镇(街)18村的基层干部,还有自发前来的市民,纷纷排队签名。“能为保护家门口的湿地出份力,特别有意义。”武穴街道郭应龙社区居民郭大爷签完名后,还特意带着孙子在签名板前合影,“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随后,众人移步湿地保护主题展区。一幅幅展现武山湖生态变迁的照片、一组组记录生物多样性的数据、一个个介绍湿地功能的科普展板,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湿地保护的丰硕成果。“原来武山湖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净化千万立方米地表水,真是咱们的‘天然氧吧’!”参观过程中,市民李女士不时驻足拍照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了解湿地的价值。

凝聚湿地保护的“多方合力”
“湿地保护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秦良骥在讲话中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强化责任落实,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破坏湿地的行为“零容忍”;要聚焦系统治理,科学编制修复规划,提升水体自净能力,让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要注重科技赋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湿地管理智能化、精细化;要推动绿色发展,依托湿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渔业,让保护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
这份“协同共治”的理念,早已融入武山湖湿地保护的日常工作。活动现场,资规局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通过“划红线、优布局”,为湿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环境局持续“治污染、强监测”,改善湿地水环境质量;水利和湖泊局“治四乱、连江河”,维系生态水系连通性;武黄湖生态投资发展公司则以市场化力量,助力湿地可持续管理。“正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有了今天武山湖的生机与活力。”周清军说。
据悉,此次湿地保护宣传周期间,武山湖国家湿地公园还将开展湿地保护义工行、候鸟观测体验、沿湖执法拉练、湿地摄影采风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推动湿地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