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东湖快语|从官方符号到全民萌宠:“大湾鸡”为何走进我们心里?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22:27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评论员 常少华

近几日,“大湾鸡”频繁出现在短视频、表情包、二创漫画里。毫不意外,此届全运会吉祥物又一次成为“顶流”。

吉祥物“喜洋洋”和“乐融融”,原型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寓意不忘故土、深爱家园。它们头顶的“鸡冠”实为广东木棉红、香港紫荆紫、澳门莲花绿三色水柱,象征着粤港澳三地同心同德。

而“大湾鸡”这个昵称,则完全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在大湾区的餐桌上,白切鸡、豉油鸡是常见的地域特色美食,网友将吉祥物与这份朴素的生活情怀联结,自发地“指豚为鸡”。这个亲切的误读,让官方符号瞬间变得可亲可感,并打破地域限制,化身全民萌宠。

让吉祥物真正“活”起来的,是皮套下的那群孩子——来自佛山黄飞鸿文武学校、河南登封少林鹅坡武术学校的初中生们。没有规定动作束缚,不用循规蹈矩,他们彻底在场上放飞自我:卖力甩头摇晃、转圈跳、互相追跑,在场边倒立、翻跟头、踩水滩,隔着头套向观众比心,上演高难度的街舞动作,甚至还会不小心撞到栏杆上。

正是这些看似“不完美”“不着调”的真实瞬间,赋予了吉祥物未曾预料的生命力,让它们从静态的符号变成了有灵魂的“伙伴”,也让“活力大湾区”的口号具像化了。网友们的二次创作和洒脱玩梗,更是将“大湾鸡”彻底推向了流量巅峰。吉祥物设计师刘平云回应:“当不少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和观感,为‘喜洋洋’‘乐融融’起了新的别称,创作了新的内容内涵,我都是乐见其成的。” 无论是观众还是设计师,有对“不完美”的真实感的包容,也有“接得住梗、开得起玩笑”的松弛,背后都是浓浓的文化自信。

从“村BA”万人空巷的观赛热情,到“苏超”开创群众性体育赛事的高潮,再到“大湾鸡”带来的全民狂欢、二创热潮,都在说明,体育必须扎根烟火气,融入人民的生活,让群众广泛参与和共享,才有不竭的生命力。当一场盛会可观、可感、可参与,那么它的影响力就会如涟漪般荡开,与社会产生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连接。

在这个意义上,“大湾鸡”能够走进我们的心里,偶然中也蕴含着必然。这既是官方与民间产生的创作共鸣,也是一场大型赛事与公众情感之间的创新联结——从单向的传播到双向的互动,从严肃的仪式到快乐的分享,从完美的包装到真实的表达。在体育的盛会里,人永远是主体,人永远是内容本身。

这些年,有许多赛事的吉祥物,化作国民内心的柔软记忆,如“盼盼”“冰墩墩”“福娃”等。它们都曾以憨态可掬的形态出现,代表了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如今,当越来越多的吉祥物出现,还是希望,它们可以“活”得更久一点,不要赛事结束了“使命”就完成了。当“可爱”成为一门经济,成为特有的文化现象,类似于“大湾鸡”的吉祥物,其实可以和城市的形象和发展深度绑定起来,出现在大街小巷,成为参与城市治理、助力城市文旅的得力“伙伴”。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