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喜报!鹤峰县走马镇天然富硒地块入选第五批国家级天然富硒土地名单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4日17:50 来源: 湖北日报客户端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周琦、喻凤莲)11月7日,中国地质学会公示第五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结果,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天然富硒地块成功入选。此次公示共涉及24宗地块,走马镇地块以39,300亩绿色富硒土地规模、0.61mg/kg的平均硒含量,成为恩施州富硒资源开发的又一标杆,这也是鹤峰县农业农村局聚焦“硒 + 农业”特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成果。

天赋硒土:3.93万亩沃土藏“黄金”

鹤峰县走马镇位于“世界硒都”恩施武陵山区腹地,此次认定的富硒地块横跨18个行政村及1个茶场、1个林场,划定区面积为151.06 km²(22.66万亩),天然富硒地块面积为26.20km²(3.93 万亩)。地块土壤硒含量介于0.41-2.29mg/kg之间,远超0.4mg/kg的富硒标准,其中49.03%的土壤硒含量集中在0.41-0.60mg/kg的优质区间,且全部达到绿色富硒土地标准。

这份“硒”望密码的背后,离不开鹤峰县农业农村局的专业推动。自2025年1月启动申报工作以来,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制定申报方案,联合湖北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等专业机构,系统开展土壤、农作物、灌溉水样品采集与检测——累计组织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53件、农作物样品80件、灌溉水样品10件,全程监督检测流程,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同时,农业农村局还协调乡镇、村集体完成地块权属核查、产业现状梳理等工作,为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合规性把关,最终助力地块顺利通过省级初审与国家级评定。

经权威检测,该地块土壤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标准》(GB15618-2018),灌溉水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土壤有机质、全氮等肥力指标达到I级标准。鹤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始终把‘生态优先’贯穿富硒土地开发全过程,通过严格的环境质量管控,为富硒农产品种植筑牢安全根基。”

硒产业兴:三大特色产业引领致富路

依托优质富硒资源,在鹤峰县农业农村局的政策引导、技术支持与品牌培育下,走马镇已培育形成茶叶、葛仙米、水稻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硒资源”向“金产业”的高效转化。

茶叶作为走马镇支柱产业,全镇茶园面积达16.2万亩,占全县41%。2024年,全镇茶叶出口创汇4621万美元,占全县的94.7%。木耳山茶园获评“全国最美30座茶园”,“走马翠毫”“容美红”等品牌远销摩洛哥、法国等国家,带动茶农人均年收入年增长12%,成功实现从“茶叶大镇”向“茶叶强镇”的转变。

作为全球唯一的葛仙米主产区,走马镇的葛仙米产业离不开农业农村局的“保驾护航”。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制定《葛仙米种植技术规范》,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四统一”管理模式,建成3000亩种植基地(其中800亩为“葛稻共生”标准化示范基地),并开发“葛稻共生”数字平台,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追溯。同时,农业农村局推动“走马葛仙米”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指导湖北容阳公司建成GMP认证车间,开发即食燕窝粥、冻干粉等20余款产品。2024年,全镇葛仙米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占全国65%,带动2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超5万元。

富硒水稻产业同样亮眼,鹤峰县农业农村局重点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1.1万亩,引入节水抗旱稻品种,打造3000亩“葛稻共生”基地,实现“一田双收”(亩产稻谷 500 公斤 + 葛仙米干品 15 公斤);同时,构建“十代服务 + 农机共享”体系,投入153万元采购采摘机、无人机等农机设备,组织年培训职业农民500人次,2024年服务面积覆盖1.3万亩,降低农户成本15%、亩均增收280元。目前,高端大米售价达3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2倍。

未来可期:三产融合激活发展新动能

此次国家级天然富硒土地认定的落地,为走马镇富硒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据了解,当地政府已将富硒资源开发纳入重点规划,计划推进富硒农业、深加工、旅游康养三大产业协同发展。

目前,“鑫农苑”三产融合示范园(总投资 1.5868 亿元)、国际慢城(总投资 22.5 亿元)等项目正在推进,完善富硒农产品加工园、冷链物流中心、研学基地等配套设施,打造“种植 - 加工 - 旅游”一体化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建立富硒资源项目储备库、加大招商力度等举措,推动“三位一体”品牌建设,让富硒土地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国家级富硒土地认证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鹤峰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守护好这片“黄金硒土”,通过深化产业融合、强化科技支撑,让富硒资源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聚宝盆”,让走马镇的“硒”望之路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