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严芳婷)近日,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2025》。在人工智能领域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中,武汉排名全球第6。
这份报告对全球125个城市进行评估,基于Dimensions数据库,根据论文发表数量、被引用次数、论文篇均引用量等指标,筛选出了人工智能领域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科学家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为:北京(54人)、香港(22人)、伦敦(21人)、上海(19人)、成都(19人)、武汉(17人)、西安(16人)、新加坡(16人)、广州(15人)、长沙(15人)。此外,武汉在全球125个城市的人工智能领域发表论文数和专利总数排名中分别位列第7和第9。

2024年人工智能领域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排名前20的城市
武汉的17位人工智能领域高产出、高被引科学家,分布在华中科技大学(8位)、武汉大学(2位)、武汉理工大学(2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位)、华中师范大学(2位)、湖北大学(1位)等。他们的研究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脑机接口、智能优化、多智能体系统等。
顶尖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如何界定?北京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政策理论部副部长、《全球城市人才黏性指数报告》执行负责人李重达介绍,具体详细筛选过程要求同时符合以下三种情况:2020年至2024年期间,在人工智能领域至少发表了一篇被引次数占全球前1%的论文;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论文篇均引用频次排名全球前5%;在人工智能领域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全球前5%。
今年是这份报告首次对人工智能领域城市进行排名。报告显示,综合排名前30的城市聚集的人工智能领域高被引、高产出科学家数量,占据了全球被评估的125个城市的35%。排名前30的城市的专利批准数占总数比重高达49%,表明这些城市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与竞争优势。

2024年人工智能领域发表论文数排名前20的城市及论文发表数量
李重达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创新引发的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一方面,高人才黏性城市依托高校、企业、研发机构等各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大批高层次人才,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领域表现突出的城市,驱动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新业态和高新技术岗位,为人才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和创造价值的平台,留住已有人才的同时又吸引集聚更多人才,从而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
排名和数量中,除了第一名北京优势突出,其他城市彼此差距不大,这也意味着各个城市竞争激烈。李重达认为,未来不会有“通吃”的城市,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更多城市会选择在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和应用上不断发力、异军突起。另外,着力打通产学研的“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更多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在本地产业中生根发芽,转化为生产力也至关重要。
近3年来,武汉人工智能产业年均增速超过30%,2024年产业规模突破700亿元,集聚相关企业超1000家,已形成从芯片、传感器硬件,到大模型开发、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全覆盖的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发展格局。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 50评选及子评选结果中,武汉共有9家企业上榜,位列全国第四。

光谷东智人形机器人
人才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今年,武汉印发《武汉市大力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发展若干措施》,围绕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支持力度、支持用人主体招引人才、加强人才自主培育、支持人才在汉创业等方面推出7条创新举措。
武汉市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奖励、人才创办人工智能企业资助、在汉企业人工智能“揭榜挂帅”资助等项目的申报。
武汉在中部地区城市中人才黏性表现突出,但与头部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武汉未来仍需持续发力、补齐短板。
报告也指明了两点方向:要积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更多科技创新“金点子”成为产业发展“金钥匙”。同时,要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重点布局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更多高薪、高质量就业岗位,增强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