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高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全会擘画的国家“十五五”发展蓝图中明确提出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的主要目标,要求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这为我们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1+6”红色赛事品牌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新时代铸魂育人使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运用新技术、新载体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与广度,走出了实践育人的新路径。思政课实践教学从通过参观、考察深化课堂理论学习,向参与学科竞赛、社会服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创新和实践能力延伸,把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各类大赛结合,实现双向助力。该校形成了“1+6”红色赛事品牌,“1”是年度求是杯实践教学成果大赛,“6”是按6门思政课程打造的特色品牌赛事,做到“一课一品”。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红色导游”大赛、形势与政策课的“两会观察”等。这些红色大赛巧妙地将红色基因传承与数字技术创新相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和创造性转化中,深刻感悟党的辉煌历程和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成为该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平台,也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近三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微电影大赛、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15项。
系统组织与全过程管理的实践模式
为确保赛事育人功能最大化,该校构建了覆盖赛前、赛中、赛后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该校党委加强统筹,建立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及各二级学院协同联动的组织架构。这一机制有效贯通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是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制度优势在高校基层治理中转化为具体育人实践的体现。
广泛宣传动员,实现全面覆盖。在赛事开始前,该校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形成广泛的参与基础,使赛事活动本身成为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红色文化、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生动过程。
严格选拔培育,实施精准指导。各类赛事均经过课赛选拔、校赛培育,最终遴选出优秀团队进军国赛。在整个备赛周期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参赛团队配备了理论功底扎实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并组织多轮专题培训与一对一辅导,确保了育人环节贯穿始终。
推动成果转化,拓展社会服务。该校高度重视参赛作品的社会价值转化,积极推动优秀作品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例如,学生创作的“武钢一号高炉”红色全景作品被武钢国家工业遗址公园采纳,为工业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创新范本;为山东阳谷县红色场馆定制的VR全景导览已直接服务于当地红色文旅推广,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了武工院青年的力量。这些实践将学生的创造力引导至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实现了“以文化人”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统一。
“四位一体”融合赋能的核心经验
在系统实践基础上,该校总结提炼出“四位一体”的融合赋能工作模式,这是确保育人成效可持续、可复制的关键所在。
坚持师资先行,夯实育人保障力。该校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设立思政课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与社会实践,通过专题研修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阅历。这支“既懂理论又接地气”的教师队伍,在指导参赛过程中,能够将鲜活的一手素材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融入教学,显著提升了指导的针对性与感染力,为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效传递给学生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赛教融合,激活课堂生命力。该校着力推动竞赛项目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深度融合。通过将大赛的主题与要求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运用全景技术、数字媒体等现代手段,对红色资源、红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这使得思政课从静态的“理论课堂”延伸至动态的“创研现场”,将备赛参赛过程本身转化为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良性互动。
坚持交叉协同,释放学科聚合力。红色大赛为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融合提供了绝佳平台。指导教师积极鼓励并组织跨学科团队合作。在参赛团队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美学构图,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攻克技术实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把控脚本叙事,教育学专业的同学则关注内容的教化功能。这种多学科交叉,催生出一批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技术含量与艺术表现力的实践作品,充分释放了学科协同的聚合效应。
坚持激励引导,构建成长阶梯。为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与持续参与热情,该校系统构建了“校级奖项激励 + 第二课堂学分认证 + 国家级赛事推送”的三层激励体系。学生在校赛中获奖可获得荣誉证书和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和团队,则能获得该校推荐,参加更高层次的展示平台。这种“阶梯式”的成长路径设计,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及时的反馈与成就感,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与持续的激励。
数字赋能,继往开来的“十五五”展望
未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契机,系统规划并推进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积极探索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该校特色的数字化思政课程资源,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积极拓展实践育人平台,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