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原创新闻

专家学者齐聚东湖之滨探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期刊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8日11:4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廖逢倩 通讯员 庄春梅 陈艾 刘晓慧)2025年11月15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在武汉举办“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期刊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江汉论坛》《社会科学动态》《长江文化研究》编辑部联合承办,全国百余位专家学者与期刊界代表齐聚一堂,共襄学术盛举。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陈郭华、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蔡静峰、湖北省期刊协会会长周凤荣、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徐艳国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黄学龙主持开幕式。

陈郭华致辞

陈郭华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引。办好期刊,服务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精准把握方向导向,筑牢期刊发展根基,扎根中国大地提炼中国经验,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要辩证把握有形有效,提升期刊发展质量,坚持规范流程与原创成果“形效兼备”,推动形成原创性、标志性学术成果不断产出的长效机制、动力机制;要科学认识赋能效能,激发期刊发展活力,引领哲社研究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重塑研究范式,同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学术伦理、数据安全、传播模式等挑战;要正确看待同质特质,构建期刊发展新格局,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中彰显特色,构建学术共同体,为甘于“坐冷板凳”的研究人员和优秀青年学者提供平台,避免低水平重复和盲目跟风。

蔡静峰致辞

蔡静峰指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核心举措。高质量学术期刊既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主力军”,更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催化剂”。要锚定时代坐标,以坚定的政治引领夯实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根基。聚焦核心命题,以创新创造承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使命担当。抢抓发展机遇,以改革开放全面激发集刊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支持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期刊做大做强,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湖北智慧”。

周凤荣致辞

周凤荣指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立足中国实际、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学术话语权的根本路径。自主知识体系引领期刊高质量发展,期刊高质量发展支撑自主支撑体系建构。面对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深刻变革,学术期刊必须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推动融合发展与技术创新,优化学术评价与出版生态,坚守学术伦理与意识形态底线。

徐艳国致辞

徐艳国表示,湖北省社科院自成立起便厚铸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的基因,并高度重视期刊建设。自1958年《理论战线》(《江汉论坛》前身)创刊,始终致力于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宣传阐释,引领学术,培养人才。现有三本刊物办刊价值取向及宗旨鲜明。面向“十五五”时期,将联动院内三本刊物着力打造“江汉”期刊公用品牌,坚持开门办刊,汇聚全国名师大家,形成新时代办刊的“江汉气象”,在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进程中发挥更大引领作用。

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后凯、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凌云、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罗必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柏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江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方长安等9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6位评价机构或期刊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分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汉论坛》主编袁北星主持该环节会议。

魏后凯发言

魏后凯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中国实践,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总结和提炼,形成中国原创理论和方法体系,这种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重要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关键词是“自主性”“知识性”“体系性”。学术期刊应成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主力军”,在学术引领、理论创新和国际传播上发力。

赵凌云发言

赵凌云提出,人文社科要掌握主动权,需原汁原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科技自立自强与社科自主知识体系并列,为哲学社会科学指明方向。其内涵深刻,涵盖中国立场、智慧、价值等全方位要素。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等,顺应新趋势,校准定位与特色,贴近时代地域,明确各学科构建任务。要把握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中国化、体系化、学理化、时代化、融通化”总体要求,提升自主知识体系生产引领力。

沈壮海发言

沈壮海认为,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求我们的学术研究更加注重“察史循实、会通答问”。要加强研究近代以来我国学者为实现中华学术与中华文化的新生所进行的艰辛而执着的探索,这是理清我们的学术谱系、实现历史接力的基础,也是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增进学术自信自觉与自强精神的重要前提。要自觉把握新时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时代境遇,深刻认识到我们要建构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立足中国的,同时也是面向世界的;是传承中华文脉的,也是积极面向未来的。要努力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在会通中谋超越;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周文发言

周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非凡,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筑牢根基。它既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性,又因基于中国国情而独具特色,涵括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突出特征。其六个“必须坚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成果,兼具科学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我们应立足国情,摆脱西方话语束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在知识、理论、方法上持续创新,让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罗必良发言

罗必良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其中包含深刻的人文伦理、生态伦理与人生价值观。与西方基于牛顿力学的经济学范式不同,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内敛特质,将为构建“有温度的经济学”注入独特底色,推动经济学的“人文主义转向 ”及其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目标的经济学,以人的充盈、关系的和谐与文明的永续为根本追求:二是有伦理的经济学,明确主张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与代际正义的价值立场三是有智慧的经济学,强调融合多学科的人文智慧,而非仅仅依赖数理模型。

陈柏峰发言

陈柏峰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全面依法治国,为推进中国法治筑牢基本框架,此后法治建设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关于党的领导、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构建、司法体制改革、法治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规定与部署,蕴含着大量可催生原创性理论的标识性概念。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立足中国实际、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及实践,以中国特有概念理论搭建框架,如此方能树立法治自信,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江畅发言

江畅剖析当代哲学体系化衰退问题,主张回归哲学古典本意并创新。他认为,哲学本意就是人类生存的智慧,是要解决人怎样才能更好地生存。而要了解人如何更好地生存,就要从宇宙和社会联系中揭示人性。哲学研究要与时俱进,既要弘扬古典哲学,又要结合数据时代和中国实践创造性发展,为当代人类发展提供指引。

李佃来发言

李佃来认为,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主体性”是关键词。要彰显主体性,需立足中国实践与传统,提出体现中国价值的理念方案,摆脱对西方政治学话语的高度依赖。需有效回应重大现实问题,以现实世界为源头活水,不能封闭狭隘,应以一种宏阔且开放的姿态,积极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具有全球视野与前瞻性的理念相呼应、相融合,在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与世界展开平等对话、达成有机接轨,从而在全球治理与人类发展进程中彰显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方长安发言

方长安认为,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重新审视几重关系:反思中外文学关系,突出中国作家对外文学选择的自主性及中外文学的互文性,灌注文明互鉴思想;反思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突出中国文学传统对现当代文学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阐释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一体化的特征。民族主体性、中国现代性、人民主体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范畴与基本原则。

图依次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张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主任杨红艳、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副主任沈固朝、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晓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赵蓉英、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出版服务部主任何志成 发言

接着,期刊界代表围绕期刊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张玲认为,综合性期刊作为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引擎,应进一步强化议题设置能力,将各学科整合为“协同创新的共同体”。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杨红艳指出,要构建原创导向学术新生态,识别原创,推行原创导向学术评价;培育原创,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传播原创,推进知识精品立体化展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沈固朝认为,坚守创新力是期刊的学术操守,影响力必须建立在坚实、持续的创新力基础之上,学术期刊将创新力而非影响力作为质量追求的首选标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刘晓玉提出,要聚焦对知识体系的反思性认识,规范知识生产的信号传递系统,强化学术生态的良性反馈机制。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赵蓉英认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下的学术论文原创力动态形成过程在于:继承性—原创力的逻辑起点,创新性—原创力的实质核心,引领性—原创力的反馈机制。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出版服务部何志成提出,数智赋能期刊出版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于全链条价值重构,贯穿了“内容生产—出版编校—传播评价”整个生态。大家一致认为,学术期刊应坚守初心、引领创新,主动设置议题,严把学术质量关,利用新技术提升传播效能,承担起展示成果、支持学者成长、促进学术交流的使命。

圆桌会议发言环节,由《江汉论坛》杂志社社长路洪卫主持,旨在搭建起青年学子与期刊主编深度对话的桥梁。《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浙江学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社会主义研究》《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科技进步与对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习与实践》《统计与决策》等省内外知名期刊主编或编辑齐聚一堂,对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的与会论文逐一点评。大家一致认为,学术研究应立足本土,切不可盲目追随西方脚步,要中国语境下深入挖掘,研究要进一步精准化、精细化、学理化。论文点评为青年社科工作者提升学术发表能力提供了宝贵契机,更为其实现学术成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研讨会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期刊界同仁搭建了高效交流平台。各方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凝聚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与期刊事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