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推动支点建设向新向高向强 以“省之所为”服务“国之大者”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9日08:06 来源: 湖北日报

开栏的话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湖北日报联合省社科院共同开设“奋进‘十五五’ 加力建支点”专栏,结合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理化研究阐释,联系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践,推出一批理论文章,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提供智库支持。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会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再动员、再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工作报告和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必将有力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实践。

对未来五年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

体现了我们党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主动

此次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指导方针科学精准,主要目标清晰明确,任务举措求真务实,体现了我们党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主动。

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胜利完成“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系统总结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深刻阐述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重大原则、重大战略任务和根本保证,全面部署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任务,对认真抓好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提出明确要求,回答了“十五五”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意义重大。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十五五”时期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同时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点问题,分领域部署“十五五”时期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必将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重大牵引、驱动、支撑作用。

锚定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十四五”的时间轴上标记了湖北担当、湖北胜势、湖北作为

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导向,充分发挥湖北优势,以战略远见谋划发展方略,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以绿色转型塑造发展样本,推动支点建设在服务国家大局中迈出坚实步伐,为全国“十四五”时期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贡献了湖北力量,极大增强了全省上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底气。

(一)以战略远见谋划发展方略,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彰显湖北担当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明确要求我们,“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湖北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地,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将“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为统领全局的重大使命,在2025年“新春第一会”上系统部署“七大战略”,着力提升七个能力。这一战略体系既是对国家区域发展方略的精准承接,也是立足省情的路径创新。实践中,湖北坚持专题化推进、项目化落实,深化“强核、壮圈、兴城”区域发展布局,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武汉、襄阳、宜昌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引领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推动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等地发展;推动宜昌打造“金三角”的重要支撑、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引领带动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等地一体化发展。近年来,湖北经济总量先后站稳4万亿、跨越5万亿、迈上6万亿,年均增长7.1%,占中部地区比重提升至20.9%,以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充分彰显了在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湖北担当与作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十五五”期间,我们应突出区域协调发展,切实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上狠下功夫,加快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不断增强中部地区战略腹地支撑能力、战略服务功能、区域发展合力。

(二)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在发挥比较优势中塑造湖北胜势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十四五”以来,湖北向难求成、奋发作为,集中资源力量在最具基础、最有潜力的领域实现突破,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湖北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奋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围绕武汉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了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湖北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等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三线并进”,科技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壮大,“61020”全链条攻关产生了一大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扎实推进“71020”高校学科创新体系建设。同时,湖北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以建设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战略枢纽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以离岸在岸一体化推动新时代“九州通商”,以高标准制度型开放推进新时代“九州通融”。大力实施枢纽提能战略,建成“市市通高铁”网络和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构建起贯通欧亚、连接全球的“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有力服务了国家对外开放战略。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十五五”时期,我们应以此为根本遵循,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教强省、制造强省、人才强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体制机制创新高地。

(三)以绿色转型塑造发展样本,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展现湖北作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曾深情描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图景,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与战略远见。“十四五”时期,湖北始终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将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决扛起“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政治责任,交出了一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的优异答卷。湖北坚定不移把长江大保护作为生命线工程,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深入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接续实施长江大保护“双十工程”“双十行动”,长江干流、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水清岸绿、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生态美景成为常态,沿江城市滨水空间焕发新生,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上,湖北构建绿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制度三大体系,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深入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全省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碳市场成交额占全国四成以上,以年均3%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以全国第22位的能耗强度支撑了全国第7位的经济总量,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推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锚定支点建设整体提升目标,系统施治、综合施策,推进美丽湖北建设走深走实,努力将绿水青山的“颜值”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塑造“湖北样板”、贡献湖北力量,切实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

用活用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省社科院作为省委、省政府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自觉把学习宣传好、研究阐释好、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体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坚持系统把握、融会贯通,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先学一步、学深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加强对全会精神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坚持道理、学理、哲理相统一,从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结合省委重要战略实施深入开展支点建设研究,加快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中精准服务中心大局。全面联动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江高端智库联盟成员单位,紧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这个主题,主动设置研究选题,找准找实研究发力点和咨政建言点,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贡献智库力量。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