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文旅融合:从“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9日08:06 来源: 湖北日报

□ 张莹

“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要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那些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古老非遗,如今在这片土地上焕发出璀璨的时代光彩,释放出蓬勃的生机活力。面向未来,我们仍需通过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非遗活化、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等多元方式,系统性地唤醒“沉睡”的荆楚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交融与良性互动,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理论新范式与发展新路径。

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推动文化生产的要素重构与模式升级,即让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拓展文化资源的形态与边界;将数字技术作为新型生产工具,重塑文化创作、生产与传播全流程;把文化创新转化为新动能,实现文化资源内生式发展,通过系统性的要素创新配置,从根本上推动文化发展范式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深刻变革。从湖北来看,以青铜礼乐、漆器技艺、三国故事、红色文化等为核心标识的文化资源,正经历着从传统保护向现代利用的转型。如武当山的《武当一梦》运用全息交互技术,立体呈现武当武术的刚柔并济与道家哲学的深邃意境,演出场次供不应求。随州博物馆将编钟重器、礼乐典章等“活化”为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下,荆楚文化正在实现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活用”、从“单向观览”到“沉浸共生”、从“资源依赖”到“创新衍生”的内生性发展。

用好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化数据要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荆楚文化中浩瀚的历史故事、独特的艺术符号、深邃的哲学思想,因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成为具有极高价值的“文化数据要素”,这些数据要素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荆楚文化内核中蕴含着鲜明的创新精神,楚人“筚路蓝缕”的开拓进取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开放包容、融合共生的胸怀,以及楚文化中追新逐奇、浪漫不拘的文化取向,这些都与新时代呼唤的创新、探索精神高度契合。保护荆楚文化古迹遗址,需要数字化测绘和监测技术;沉浸式体验荆楚文化,跨文化传播荆楚文化,需要打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体验平台。这些“文化+科技”的融合场景,正是催生和验证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试验场。

实现荆楚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与价值再造。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要素化、数据化重构,是激活荆楚文化传承与价值再造的新动能。湖北省博物馆推出的《融在楚天》VR线上展厅,通过打造线上参观线路,让观众坐在家里犹在馆中,可以零距离领略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曾侯乙尊盘三维数字化复原”项目,创新性地采用工业CT技术,首次成功获取了曾侯乙尊盘完整的内部三维结构数据,并以动态可视化的形式生动展现了这一青铜重器的复杂结构和精湛工艺。该项目成果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成功实践,实现了文物本体信息数字化采集,为尊盘的研究、保护与复制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拉近了公众与古代科技文明的距离,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全新范式。

让沉寂的历史文化拥有高质量内容输出。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造高沉浸感的文化场景,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体验,已成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趋势。武汉文旅名片《知音号》,以沉浸式演艺打破传统观演关系,通过系统化的体验设计,构建了多层次沉浸机制。观众从登船开始,经历环境适应、角色代入、情感共鸣和反思内化四个阶段,完成深度的文化体验历程。这种综合技术应用显著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科技赋能下的“沉浸体验”,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传播与转化利用的“高效能”“广覆盖”和“具身体验”。

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通过文化IP与相关产业的高水平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增长点,可以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湖北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是一座以中华五千年文明为内核、深度融合荆楚文化特色的高科技主题乐园。整个主题乐园聚焦中华文明经典,深度挖掘荆楚地域文化,构建跨越时空的文化叙事体系。综合运用多种尖端技术突破传统展示模式,生动复现文化精髓,赋予古老传说震撼视听体验,成功将现代动漫IP“熊出没”与屈原、楚乐等荆楚文化元素嫁接,运用大型AR/VR、立体轨道等高科技手段,打造出《屈原》《楚乐》等王牌项目。这不仅是对文化内容的创新表达,更是“文化+科技+旅游”新质产业集群的生动实践,显著提升了当地文旅消费活力和城市影响力。

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旅资源是支点建设的独特优势。实践表明,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由此实现“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并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路径。

(作者单位: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