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3A花园景区(企业供图)
鄂城区低碳冶金产业集群已集聚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467.99亿元,占全区同产业产值的90%以上。

鄂州,因钢而立,因钢而兴。
高耸的高炉是这座城市最硬核的剪影,奔流不息的铁水浇筑出工业时代的辉煌。但在绿色发展的今天,过往的“浓烟滚滚”如何换上“绿装”?
鄂州市鄂城区正给出自己的答案。
坐落于鄂东“冶金走廊”的战略支点——鄂城区低碳冶金产业集群已集聚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467.99亿元,占全区同产业产值的90%以上。
“‘绿色转型、智能制造、高端引领’,我们的方向一直很明确。”鄂城区常务副区长骆志荣告诉支点记者。
近日,支点财经记者走进鄂城区,探访该地低碳冶金产业集群发展的秘诀。
绿色转型
钢铁厂区华丽蝶变花园工厂
始建于1958年的鄂钢,是新中国首批18家地方钢铁骨干企业之一,承载着几代人的工业记忆。2004年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与武钢联合重组,2018年纳入中国宝武集团直接管理,2020年更名为宝武集团鄂城钢铁有限公司。
10月17日下午,鄂钢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灼热气浪扑面而来。火红的铁水倾泻而下,在铁水罐中翻腾起金色浪花。
一根根通红的钢坯从加热炉里推出,经过精密轧机的轧制之后,变为不同规格、性能优异的钢材。
“过去,我们追求的是产量规模,现在,我们的追求变了。”鄂钢运营改善部资深主管廖禄霖指着身后飞速运转的机器感慨道,“现在更智能了,全是数据在跑,生产线不仅看到产量,更要看到能耗在下降,排放创了新低。这才是新质生产力。”
他的话语,正是鄂钢乃至整个集群向绿色转型的缩影。
钢铁厂区华丽蝶变花园式工厂,给老工业厂区换上了新绿服装。
“2016年宝钢武钢联合重组后,我们大力推进绿色智慧型城市钢厂建设,陆续实施80多项重点环境提标改造项目,在华中地区率先实现超低排改造,获得国家环保超低排绩效A级企业认定,厂区绿化率达到40%以上。”汽车行驶在鄂钢的绿色厂区中,一会儿路过八星广场,一会儿行驶到花溪湿地公园,道路两侧种满了姹紫嫣红的绿植,整个鄂钢打造出一片“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花园式工厂。
廖禄霖介绍,鄂钢作为湖北首家实现超低排放的A级钢企,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标杆企业”,先后被工信部授予“绿色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在鄂钢这位“大哥”的引领下,整个产业链也纷纷向“绿色”看齐。
始建于1958年的武钢资源集团程潮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程潮矿”)。作为我国大型黑色冶金矿山,程潮矿业是鄂钢的核心“粮仓”。
“我们和鄂钢是楼上楼下的关系。他们要炼‘绿钢’,我们就得提供‘绿矿’。”程潮矿总经理何志义介绍。他口中的“绿矿”指的是球团矿,相比过去开采铁晶矿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工,作为炼钢的原料,更加节能、降碳。目前,公司年产120万吨球团矿,一部分供给到鄂钢,为鄂钢生产节能减排作出了贡献。
“矿山已开发了67年,在绿色转型的新时期,焕发了新生命。”何志义表示,其产品不仅为鄂钢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原料保障,实现“零库存”联动,更通过5G矿山系统和智慧工厂的升级,从源头上为整个产业链注入了绿色基因。去年10月,程潮矿业申报了湖北省绿色矿山,并正积极努力争创国家级绿色矿山。
产业链上另一关键环节——欧冶链金(湖北)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冶链金”),则专注于“变废为宝”。这家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旗下的专业化子公司,是整个生态圈固废循环利用的关键一环。
“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废钢吃干榨尽,再变成高质量的口粮送回鄂钢的转炉里。”欧冶链金安全质量部副部长周绍军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通过构建年处理200万吨废钢的资源闭环,欧冶链金不仅实现了废钢资源的全本地化利用,有效减少了对铁矿石的依赖和炼钢碳排放。

武钢资源集团程潮矿业智能管控中心(企业供图)
链主领航
跑出“智造”加速度
鄂钢的“链主”地位,更体现在其对整个产业链的强大牵引力上。以“鄂钢制造”为核心,产业集群已形成“低碳冶金+高端材料”的双品牌矩阵。
鄂钢研发的高强度移动压力容器钢,占据80%的市场份额;专为海洋工程开发的特种钢,更是突破技术壁垒,船板则一举斩获全球9大船级社认证,让“鄂钢牌”这张名片在国际市场上熠熠生辉。
经过60多年的发展,鄂钢已实现设备大型化和“长材+板材”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近年来,鄂钢依托中国宝武及湖北省科技创新平台,实施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线的精品名牌战略,成为中国宝武在华中区域的高端板材和精品建材基地,形成“板、棒、线”三大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名牌产品。规划在“十五五”期间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提升高附加值的高端板材占比,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廖禄霖介绍,“鄂钢以‘开放协同、发展共赢’的理念推进钢铁生态圈建设,2024年,整个生态圈实现产值434亿元。‘十五五’,通过低碳冶金产业园建设,联合政府在产业链上下游招商引资,重点发展低碳冶金、二次资源深度利用、绿色钢材深加工、绿色能源综合利用等产业,打造低碳冶金产业生态圈,实现钢铁产业生态圈强链补链延链”。
为紧跟“大哥”步伐,程潮矿也大力推进智慧化改造。通过引入井下5G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等先进手段,程潮矿实现了-570m井下电机车的无人驾驶和一键溜破提升系统,成为湖北省第一批5G全连接矿山工厂。
10月17日下午,支点记者走进程潮矿业智能管控中心,一块由108块显示屏组成的巨大屏幕映入眼帘。这块屏幕汇聚了采矿、选矿、球团和综合四个管控单元的生产全景,实时数据跳跃,仿佛企业跃动的“脉搏”。
“我们不光要做绿色矿山,还要打造智慧矿山。”何志义指着显示屏组,告诉支点记者。目前程潮矿智能管控中心通过人工智能、5G物联网、智能检测、图像识别等技术,程潮矿建立了26个生产环节数据集中管控的全作业链智能化管理体系,实现了矿山运输后端工序生产操作、管理、运维一体化协同。
不仅如此,欧冶链金还用“智慧”检验废钢质量。中心基地应用的废钢智能检测检判系统,判级速度快、判得准,既保证了炼钢的质量,也让废钢这条“降碳之路”走得更稳。2024年,欧冶链金实现营收87.73亿元,其二期项目的稳定投产,为整个集群的绿色循环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
从程潮矿业的“矿石采选”,到鄂钢的“低碳冶炼”,再到首道、戎晟等企业的“材料加工”,最后由欧冶链金完成“资源循环”,一条完整的全产业链闭环体系在鄂城清晰地呈现出来。链主鄂钢联合核心企业,带动79家配套企业形成了“15分钟产业圈”,真正实现了“上下楼即上下游”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共生。

武钢资源集团程潮矿业厂房(企业供图)
政企同心
力争突破550亿元
如果说强大的“链主”和完善的“链条”是集群的筋骨,那么持续的创新和服务就是其流淌的血液。
“技术攻关,不能只靠我们自己闷头搞。很多时候,高校里的一个新思路,就能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廖禄霖坦言。这种对“外脑”的渴求,促成了集群“龙头+高校”创新联合体的诞生。
最典型的代表,便是鄂钢与武汉科技大学的深度合作。双方不仅纵向共建了低碳冶金研究院,实施了上百项技术改造项目,还横向联合了湖北省先进低碳冶金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共同攻克低碳冶炼的关键技术。至今,集群内已累计形成专利成果超过200项。
如今,集群内已建成8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包括3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和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些平台如同一座座桥梁,将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实际动力。
科技创新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鼎力支持。鄂城区委、区政府将低碳冶金产业作为全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不仅在宏观上规划引导,更在微观服务上做足了“店小二”的文章。
“企业在前线冲锋,我们政府部门就要做好后勤保障。企业有难点、堵点,我们就要第一时间去解决。”鄂城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局长黄波表示,鄂城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由区领导担任“链长”,每月召开专题会议,现场办公,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政策支持上,鄂城区的诚意更是“真金白银”。设立低碳冶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精准支持鄂钢及其上下游企业进行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和技术创新。针对符合条件的低碳项目,不仅提供技改补贴,还设立绿色金融支持机制,鼓励银行提供优惠贷款利率,并通过政府担保基金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我们要依托鄂钢这个强大的链主,构建一个集原料供应、智能冶炼、精深加工、循环利用、设备制造、节能环保、物流服务、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真正有全国影响力的低碳冶金产业生态圈。”骆志荣表示,根据规划,到2026年,鄂城区低碳冶金产业链的总产值将力争突破550亿元,培育60家以上的规上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
从烟囱林立到绿意盎然,从单一的钢铁生产到全链条的绿色循环。鄂城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培育壮大低碳冶金产业集群,走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专家点评
应强化“创新驱动—规模经济—产业协同”的良性循环
刘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

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看,鄂城区低碳冶金产业集群应进一步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强化“创新驱动—规模经济—产业协同”的良性循环。
一是完善集群创新生态,支持链上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技术研究中心,推动氢冶金、电炉短流程等前沿技术的示范应用;
二是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互联网、能源管理系统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加强金融与政策协同,通过设立绿色基金、碳资产管理机制等方式,降低企业绿色转型成本。
通过持续强化创新、开放与协同,鄂城区有望在全国低碳冶金版图中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高地。
(支点财经记者 张艺涵 / 通讯员 刘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