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李娅晶 通讯员 张益游
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再现了中共隐蔽战线战士吴石等人在台湾的生死斗争,撼人心魄、感人至深。
70多年前,吴石等人被捕后,为了祖国统一大业,湖北人徐会之临危受命前往台湾,一年后血洒马场町。11月18日是徐会之烈士的忌日。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多方走访,试图再现徐会之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

徐会之
国民党中将舍家赴龙潭
11月18日上午,武汉市烈士纪念园九峰山园区,苍柏青翠间,一尊烈士铜像巍然挺立。这位烈士是74年前牺牲在台湾的湖北人徐会之。
徐会之是谁?为何会牺牲在台湾?团风县徐会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童吉怀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讲述了发生70多年的那段往事——
1950年初,“吴石情报组”身份相继暴露,台湾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情报网遭受重创。
1950年3月,重庆解放不久,49岁的徐会之接到党组织一项重要隐蔽任务,以对外公开的“国民政府总统府参军”的身份前往台湾开展策反和情报收集。
根据安排,徐会之要离开重庆秘密进入台湾,利用自己曾经在国民党内部的较高地位和重要关系获取政治、军事情报,策反国民党高层。
但此时岛内白色恐怖日益笼罩,台当局已加大对入台人员的甄别。
明知此去是龙潭虎穴,徐会之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告别夫人和一双年幼的儿女,毅然接受组织的安排。
徐会之经香港抵达台湾。不幸的是,进入台湾不久他便暴露,被国民党高雄“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逮捕。
1951年,台当局本以“预备颠覆政府”判有期徒刑,但11月13日当徐会之案的公文送到蒋介石手中时,蒋签下了“立即枪决可也”。
11月18日凌晨,徐会之在台北马场町被秘密杀害,英勇就义,年仅50岁。
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徐会之舍生取义,以生命践行了他在黄埔一期入学登记表上写下的铮铮誓言:“抱牺牲主义,为人类造幸福,素志未酬,我心耿耿。”

徐会之
抗战期间曾与吴石共事
湖北省档案馆现存数百份徐会之的档案。从这些泛黄的珍贵档案中,徐会之烈士胸怀大志、报国利民的初心可窥一斑——
1901年,徐会之出生于湖北黄冈市团风县宋家坳村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徐映奎曾留学日本加入兴中会(同盟会前身)积极投身革命。
徐会之深受父亲的影响,早早便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1924年,徐会之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团连队党代表。
档案资料显示,他先后参与北伐战争、抗日战争。1940年初,徐会之调任桂林行营政治部副主任,并参加了昆仑关会战,随后升任第四战区政治部主任。
在此期间,他与吴石将军曾有短暂的共事。二人在1940年昆仑关会战期间均隶属于第四战区,共同参与了该战役的军事或政治工作。
抗战胜利后,徐会之任汉口市市长,致力于城市恢复与治理,在任汉口市长的过程中,徐会之利用通过党组织地下联络员为革命根据地联系到了大批医药物资,帮助地下党组织开展工作。
1949年初,徐会之任“国民党总统府参军”,12月在重庆迎接解放。
“为了保护组织,减少影响,徐会之的身份一直被隐藏。”省档案馆档案开发利用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直到1985年被评为烈士,徐会之的事迹才逐渐为人所知晓,“他的一生就是报国利民的一生。”
徐会之牺牲后的几十年里,家属几经辗转在台湾找到他的安葬地。1996年,徐会之的骨灰从台湾迎回,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2016年11月18日分迁至团风徐会之故居。
2011年,武汉市烈士纪念园九峰山园区,为徐会之立起纪念铜像。“他和吴石将军一样,都是在黎明前倒下的孤胆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园区工作人员王盛勇说。

武汉市烈士纪念园九峰山园区徐会之纪念雕像
徐会之留下的一枚指北针,女儿珍藏了70多年
在徐会之的故乡,乡亲们从未忘记过这位英雄。
11月17日清晨,团风县总路咀镇宋家坳村徐会之故居,庭院葱郁草木,乡亲们和徐会之研究会工作人员静静伫立,缅怀徐会之。
“2005年,团风县人民政府曾对徐会之故居进行修缮。”团风县徐会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童吉怀曾是徐会之故居管理人员,研究徐会之多年。
徐会之去台湾后的第二年,妻子刘先知带着一双儿女从重庆回到武汉生活。
刘先知去世前曾多次回到故居,童吉怀多次参与接待。他清楚记得,2011年4月20日在故居里,刘先知当面回忆起徐会之离开前说过的话。
“他说他要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我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他说胜利的那一天就是我们见面的那一天。”
“也许是你为我带着家乡的黄土、带着祖国的鲜花,放在我的墓前的那一天。”丈夫的话深深刻在了刘先知的脑海里。
“父亲离开的时候我们都很小。”徐会之的女儿刘莉今年78岁,父亲离开时她才不到4岁。
“这是我心里永远的痛。”采访中,刘莉告诉记者。
当时小小的她尚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会离开,明明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好日子就要来了。
长大后,她理解了。刘莉把对父亲的思念深埋在心里。在她手中,有一枚珍贵的指北针,这是父亲留给她的唯一遗物。
“每年清明节,徐会之的后人都会回来祭奠缅怀他。”多年来,童吉怀与徐会之的后人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这些年里,徐会之的子女们行事低调,默默传承着父亲的精神。
在徐会之故居门前,有一条小河,日复一日地流向巴河、注入长江,川流不息、润泽两岸。

徐会之故居
(史料由湖北省档案馆、团风县档案馆提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