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以社科“智治”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湖北“社科强县计划”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0日08:11 来源: 湖北日报

特色不一的县域构成荆楚大地的“毛细血管”,既是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枢纽,也是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前沿阵地,其发展质量直接关乎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成色与韧性。

如何激活县域发展的深层动能,让“毛细血管”迸发强劲活力?湖北省社科联以“中国调查”项目为依托,实施社科强县计划,集结跨学科智慧力量,分批组织省社科专家深入83个县(市、区),从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到治理创新,提供系统性、前瞻性的智力支撑,为湖北支点建设夯实基层根基、注入持久动力。

深研细究:直击县域发展痛点

“调研不是走过场,要带着问题去,抱着答案回。” 省社科联相关负责人在计划启动时,便为专家团队定下工作基调: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湖北支点建设实际,深入基层一线真听真看真问,用脚步丈量县域发展实情,用专业洞察破解现实难题。

从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到层峦叠嶂的武陵山区;从丘陵起伏的鄂东大地,到地势平坦的鄂北岗地,自2024年底“社科强县计划”启动以来,迅速组建40多支跨学科的调研团队,调研足迹遍布荆楚大地。专家们沉下身子、迈开步子,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数据分析等方式,精准“把脉”县域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

华中科技大学陈锦富教授带领团队三赴襄阳,每一次都带着更聚焦的问题、更细致的方案扎进基层。首次赴襄,团队直奔企业园区与田间地头,既摸清智能制造车间的生产困境,也掌握农业发展现状,揪出“政策申请烦琐”“部门协作不畅”等隐性问题。第二次再访,他们带着问题清单核查——在襄州区农业产业园核对种植规模,在谷城县循环经济园区核算成本收益,遇数据存疑便多方比对,确保问题不“浮于表面”。第三次调研,团队带着初步方案与当地政府座谈,结合群众意愿优化建议,让成果真正贴合基层需求。

恩施州的茶山深处,湖北民族大学杨洪林教授团队同样在“找问题”。当地“恩施硒茶”品牌虽已成形,但“恩施玉露”“利川红”的全国市场份额仍有限,亩产价值低、品牌效益弱的问题突出。团队蹲点茶企,与茶农、企业负责人聊种植、谈加工、话销售,把产业链各环节的痛点一一记录,为后续方案收集第一手资料。

武汉学院姚琪教授团队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调研,则揭开了特色产业的“共性难题”。在青岗岭茶叶园,他们发现茶叶销售过度依赖政府与企业采购,C端市场几乎空白;在五倍子繁育基地,看到产业只停留在种植环节,深加工一片空白;天麻产业更是卡在产业链“微笑曲线”底端,附加值极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高、产业链短、品牌弱,这是五峰特色产业的通病。”姚琪的结论,为后续施策指明了方向。

武汉科技大学张荆红教授团队多次深入荆州开展调研,发现荆州中心城区荆州区、沙市区对周边县市缺乏凝聚力,例如洪湖靠近武汉,石首、监利靠近湖南,导致人口消费外流到周边区域,制约了荆州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将进一步结合地方实际,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助力荆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荆门东宝区小流域治理的协同难题,到孝感主城经济首位度不足的瓶颈;从黄冈蕲春县蕲艾产业融合乏力,到十堰部分县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困境,专家团队始终践行“一线工作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精准施策筑牢基础。

精准施策:拿出县域发展真对策

“调研的最终目的,是拿出有用有效的对策建议,为县域发展提供可落地、能见效的社科方案。”省社科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社科强县计划”的核心价值,在于将社科之智转化为推动县域发展的实际举措,让理论研究真正服务于实践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李闻一教授团队创新“对比研究法”,为荆州发展破局。团队先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与荆州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相似且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县域作为标杆,深入分析其发展路径与成功经验;再在省市层面,对比荆州与武汉、宜昌、襄阳等城市的发展差距,明确荆州在区域发展中的定位。

“把红安打造为湖北版的延安。”黄冈师范学院宋文生教授的提议,让红安红色文旅发展有了清晰方向。宋文生教授带领团队系统梳理全国红色县域的发展模式,如延安依托红色资源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目的地,井冈山通过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结合红安拥有丰富红色遗址、纪念馆等资源,且生态环境优良的实际,团队提出“红绿融合”发展路径,为红安制定绿色发展方案。

仙桃、天门、潜江三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县域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三地地缘相近、文脉相通,也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格局。如何依托独特资源与产业基础,以协同创新激活县域动能,打造江汉平原产业集群新高地?湖北经济学院许传华教授团队聚焦这一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提出要以系统思维构建“四带三廊两枢纽一示范区”协同格局,推动产业集群从“各自为战”向“协同共生”,实现跃升发展。

面对恩施茶产业的困境,华中科技大学杜志章教授给出“四维破局”方案:做强品牌,挖掘“恩施玉露”历史底蕴与“利川红”品质优势,讲好“一红一绿”故事;科技赋能,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培育良种,推广智能化制茶设备;产业融合,打造“茶+文旅”“茶+康养”新业态,建设茶园研学基地与茶疗康养中心;人才支撑,建立“高校+企业+合作社”培养机制,覆盖种植、加工、营销全链条。

刘再起教授团队在“打磨成果”上较真,力求每一条建议都经得起检验。团队注重横向对比国内外农文旅融合案例,分析其产业联动、品牌塑造与利益分配机制等,对武汉农文旅融合的核心客群进行精准画像,建议以客群需求为导向,构建近郊、中远郊、远郊三级产业圈层,推动资源精准配置与业态差异化布局,实现从流量导入到价值共创的转型。

多方联动:形成县域发展强大合力

“社科强县计划不是社科界的‘独角戏’,而是省社科联牵头,省直部门、市州社科联、县(市、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多方联动的‘大合唱’。”省农业农村厅政策研究处处长闵景峰表示,只有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才能让社科智慧与行政资源、市场力量深度融合,形成推动强县工程的强大合力。

去年12月13日,省农业发展中心与省社科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步启动“社科强县计划”第三批项目,组建了由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7家科研院校56名专家组成的10支科技服务小分队,聚焦小龙虾、黄鳝等特色水产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加快推进畜牧强省、水产强省建设,离不开社科界的智力支撑。” 省农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李水彬表示,双方将在涉农学术研究、智库建设、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努力打造“社科+农业”赋能强县工程的样本。

在地方层面,市州社科联与县(市、区)政府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调研工作保驾护航。咸宁市社科联主动牵头组织“社科强县计划”咸宁启动式,邀请7名省内外产业经济、文旅规划领域专家,为咸宁“5+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建言献策;黄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艾永晴与调研团队一起深入大冶市相关遗址和企业,了解青铜文化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脉络,探究从矿冶工业到文化生态旅游的转型路径;鄂州市社科联主席文明与课题组一道深入华容区、梁子湖区、鄂城区和临空经济区开展实地调研,探索鄂州市推进“两区一枢纽”建设的密码;随州市社科联主席李可琴全程陪同调研团队,协调走访曾都一中、湖北金龙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帮助专家快速掌握当地产业发展实际;荆门市社科联党组书记祝海滨协助调研团队深入东宝区、沙洋县,实地了解小流域治理成效与产业转型升级进展,为调研团队搭建起与基层沟通的“快车道”。

从省直部门的政策支持、资源倾斜,到市州社科联的协调服务、组织保障,再到县(市、区)政府的积极配合、主动落实,多方联动的机制让“社科强县计划”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县域发展的实际成效。截至11月中旬,40多支调研团队,400余名专家已全部完成实地调研,正紧锣密鼓地梳理各县(市、区)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总结提炼县域发展的创新经验和典型案例,为县域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成效初显:“智识”落地促发展

“社科强县计划”的价值成效,最终体现在地方党委政府的认可与社会层面的积极反响中。各地党委政府对调研形成的资政建议和调研报告高度重视,不少核心观点被纳入当地发展规划、政策文件,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具体举措,让社科智慧真正转化为县域发展的“真金白银”。

襄阳课题组提出楚源文化在保康建设全国生态文旅康养目的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深化楚源文化溯源、强化楚源文化载体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转化等意见建议,获保康县委书记肯定性批示,并被文旅部门借鉴运用。红安县对黄冈课题组提出的“红绿融合”发展路径高度认同,迅速推进落实,并切实改善群众生活。如红安县兴安冲村积极开拓“红色研学+绿色观光”模式,增加了村民收入,老百姓真切感受到“文旅融合让日子更红火”。

华中科技大学治理研究院欧阳康评价:“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社科强县计划’抓住了关键。它将社科研究使命与县域治理需求相结合,让理论对接实践,助推县域治理科学化。”他建议,未来可从“点的研究”扩展到“面的研究”,进而形成体系化研究,让社科“智治”为县域发展注入更持久的动能。

【责任编辑: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