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隐藏式车门把手正成为一些车企的“主流设计”,有人觉得它与车身融为一体很有科技感,也有消费者在日常使用中频频遭遇“卡壳”。近日,相关部门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藏起来”的车门把手背后,有着怎样的设计逻辑与使用痛点?
追求科技感
车企热衷隐藏式车门把手
记者在北京一家商场汽车销售区域走访发现,目前市场上的隐藏式车门把手主要分为“杠杆式”和“电控式”两类。“杠杆式”通过物理按压弹起,操作依赖机械结构;“电控式”则借助电机驱动或触控感应,解锁时自动顶出,科技感更强。
自某车企率先推出自动弹出式隐藏把手后,逐渐形成“高端电动车标配隐藏式把手”的市场认知。目前车企热衷隐藏式把手,更多源于消费者对“科技感”的追捧。不管是“杠杆式”和“电控式”,销售人员都会把隐藏式把手作为销售卖点,宣传其可以“降风阻”,减小续航损失。

某汽车企业销售人员:它是为了降低风阻,因为风阻对电车非常重要,风阻要是高了,它续航就短了。
专家告诉记者,相比传统外拉式把手,隐藏式把手并不能减小多少风阻。

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委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耿聪:机械式的门把手和现在所谓的全隐藏式的门把手对比分析,测试数据显示,对整车阻力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

除了车门外把手,车门的内把手也各式各样。记者注意到,虽然多数车型在驾驶室内预留了应急开关,但位置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藏在车门内饰板内,有的隐匿于扶手箱下方,大多缺乏统一标识。在紧急情况下,不熟悉车型的用户往往无法第一时间找到解锁开关。
新规征求意见
提出避免车门把手全隐藏
一边是宣称颜值与风阻的优化,另一边是安全与实用的争议,隐藏式车门把手在汽车行业高速发展中,逐渐暴露出设计标准不一、安全底线模糊的问题。新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多项强制性安全标准,其中就包括汽车车门外把手要避免全隐藏设计。
工信部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多项强制性安全标准。包括要求:
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系统的设计应满足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 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毫米×20毫米×25毫米。 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易于车内乘员识别。 单个车门配置多个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时,操作任一车门内把手应能直接开启车门。

随着天气渐冷,进入冬季降雪降温季,不少车主还遭遇隐藏式门把手结冰无法弹出的尴尬。记者在社交平台看到,类似的吐槽不在少数。有的车辆,雪融化的水渗进门把手缝隙,夜间结冰后,即便远程启动预热,也得等四五分钟才能解锁。
新规定征求意见,标志着隐藏式车门把手正从“颜值导向”向“安全优先”转型。专家指出,隐藏式车门把手相比传统机械式把手,内部增加了电机、传感器、传动机构等部件,不仅造价和维修成本更高,还可能存在夹手、控制逻辑故障等问题。

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委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耿聪:一个是把锁止机构解锁,第二个步骤是用外力把车门开启。现在定义说的是门把手,首先门把手是要具备机械释放功能,也就是用机械的方式能够解锁。
专家:机械结构的设计
某种程度相对最安全
专家还表示,开车门包括“解锁”和“打开”两个步骤,能否顺利打开车门并不仅仅在于是否隐藏,还要关注门把手解锁时是否具备机械解锁的装置。
专家表示,隐藏式车门把手如果只有“电控式”的打开方式,在严重交通事故中,如果车辆断电或线路受损,依赖电子控制的门把手可能无法弹出;而部分车型省略了机械解锁结构,会导致救援人员难以快速破拆开门,错失最佳救援时机,造成安全隐患。专家强调,车门能否顺利开启,核心不仅在于把手样式,还需保障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电源冗余备份等配套设计。

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委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耿聪: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很多人家门都安了电子门锁。电子门锁是靠里边的一些电控机构,输入密码以后,它就把锁止机构打开了。但是它会给你配一个机械钥匙,也就是说当电源没电的时候,你会用机械的方式把锁止机构打开。它现在让你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内门把手或者车外门把手,就是要通过机械的力能够把锁旋转打开。
同时,专家也表示,机械结构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安全的。

中国自动化学会车辆控制与智能化专委会委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耿聪:更高的保证车门锁的安全性的时候,其实机械结构是最安全的。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目前已有车企提前调整了设计方向:有的回归机械半隐藏式把手,有的采用“电动+机械”双备份设计等。对于消费者而言,专家提醒,购车时除了关注设计与续航,更应查验机械应急解锁功能的实用性。同时,作为汽车驾驶员更应严格遵守驾驶规定,系好安全带,配备好安全锤,掌握正确的安全驾驶技能。

北京警察学院教授 柳实:驾驶人对于车辆安全驾驶知识技术的掌握和学习还不够,比如我们怎么能够让发生事故的概率更小;发生事故以后,我们让冲击力和撞击力更轻。我们在车辆安全驾驶知识的学习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总台央视记者 王晨)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