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财经

“秸”尽其用 乡村能源转型升级勾勒冬季暖景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1日15:35 来源: 人民网

秋收冬藏,东北大地的又一个丰收年画上了句号。粮食收获后,田野里的秸秆如何再利用?从曾经的“一烧了之”到现在的“秸”尽其用,背后有其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科技创新的支撑,更有国家政策的精准引导和农业产业体系的坚实托举。

走进黑龙江省海伦市利民锅炉海北新能源热力分公司,一卷卷打包好的玉米秸秆正被叉车送上锅炉传输带,成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新燃料。

从人人嫌弃到“身价”翻倍,从“负担”到“富矿”,秸秆经过高效燃烧后,产生的热水、蒸汽,可为住宅小区、村屯供暖或工农业生产供热。海伦市利民节能锅炉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万显君见证了多年来农村供暖能源转变的全过程。

万显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冬天,为保障海伦市海北镇3000余户居民合计23.5万平方米的采暖需求,以前使用1台20吨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每个供热季需耗煤8225吨,按燃煤价格650元/吨计算,费用高达534.6万元。

“现在,仅需要1台同样20吨的秸秆捆烧锅炉即可代替原有的燃煤锅炉。一个供热季消耗秸秆1.3万余吨,按秸秆价格180元/吨计算,费用仅在234万元上下,同燃煤锅炉相比节省费用300余万元,降幅56.2%。”万显君的账单成为我国现代农村取暖方式转型的生动注脚。

在近日由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主办的首届村镇低(零)碳清洁供热供暖大会暨生物质燃料产业化与零碳园区建设大会上,黑龙江省农村能源总站张思涛介绍,黑龙江秸秆年产生量在9000万吨左右,可收集量约7700万吨,占全国秸秆资源总量的1/10左右,综合利用率达到95.07%。

秸秆能源化利用是通过物理、热化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将秸秆转化为燃料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方式。“收储半径小,可就地就近利用,减少了加工成本,降低了运行费用,是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最优选。”张思涛说。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农村能源应用方式转型是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副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任东明表示,一系列顶层设计,将农村能源转型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成为统筹能源安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柱。

“当前农村冬季取暖用能,传统能源占比仍较高,通过推广清洁取暖,在加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降低供暖设备成本、提高农民购置采暖设备补贴的前提下,可引领和推动农村能源行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任东明说。

点“废”成“金”,变“废”为“宝”,引导清洁取暖向低碳化、系统化升级,有助于打造更多“零碳村”,为乡村振兴注入“零碳”动力。

在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雄波看来,当前,秸秆等生物质供热市场需求大,价格优势明显,燃烧和控污技术基本成熟,形成了市场、技术和政策支撑的有力局面。

“但秸秆供应时空不均,仍是大力发展秸秆供热和发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陈雄波说。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我国生物质资源年产生量约35亿吨,其中秸秆达8.65亿吨。资源回收再利用,建立健全高效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将发展高效、科学的农林废弃物处理技术作为资源化利用的重点,引导农户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是实现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赵立欣介绍,我国以农林废弃物生产生物天然气的潜力约为945亿立方米/年,可大幅填补需求缺口。

“在跨产业耦合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界限,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的产业协同,构建‘生物质燃料—工业转化—市场收益—反哺农业’的良性闭环。”赵立欣表示。

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表示,在东北地区,群众冬季采暖是刚需,既降低成本又实现生态保护,要把能源利用好,仍有许多挑战需要面对,大会搭建的平台旨在既探讨技术又共商政策机制,让农村能源绿色转型从蓝图变为触手可及的设备和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目前,黑龙江省已有66万户农村家庭用上生物质清洁取暖设备,秸秆能源化年利用量达1000万吨,并在依兰县、海伦市、桦川县、穆棱市打造了4个低(零)碳示范村。

【责任编辑: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