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饶扬灿戴文辉通讯员曹明权
“公司正在技改,资金压力山大啊。”“厂子设在村里,物流成本怎么算?”……
2017年,董事长唐子卫决定在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小堰村开设扶贫工厂,湖北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议论纷纷。
“我也是农民的儿子,现在企业成长起来了,不但要算经济账,还要尽社会责任,就是亏本也要干。”唐子卫力排众议,投资500多万元的扶贫车间于次年7月投产,小堰村20多名贫困人口就地就业,村集体年收入超16万元。
截至目前,共有1441家民营企业参与十堰市“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投入资金13.8亿元,成功带动1095个村22.3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机器“开”进沉寂山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小堰村扶贫车间时,62岁的权勇正好将一块角铁放到冲压机上冲压。“刨了一辈子地,没想到现在成了工人。”老权声音洪亮,对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感到满意。老权没想到,民企扶贫的春风会吹进小堰村这个“山角旮旯”。
4台冲压机、4台电焊机、1台抛丸清理机——从筹备到开工不到半年,沉寂的山村响起了机器轰鸣。
凸凹模具党支部组织委员杜芳琴回忆:“土房、陡岭,映入眼帘的是不堪的贫困,唐总当时召集主题党日活动,大家立马统一了思想。”
让杜芳琴意外的是,该公司党建APP将这次主题党日内容进行了发布,有个山西潜在客户看后认为“有社会情怀又能做好党建工作的公司产品一定不会差”,遂签约成为凸凹模具的“粉丝”。杜芳琴透露,扶贫车间现在盈亏基本持平,但村民直接受益。“村民们经常给我送自酿的黄酒、家里的土鸡蛋、山上的土栗,受之有愧啊!”如今,唐子卫还多了份幸福的烦恼。
在丹江口市,董事长范元君带领润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1000余万元,为蒿坪镇余家湾村修路、通水;竹溪县锦源造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寿高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在家乡蒋家堰镇莲花村建“绿色银行”,助力周边2000多户村民增收……“众多民企的参与,改变了扶贫仅靠政府部门的独角戏模式。”十堰市工商联主席张华杰说。
“货的”联通乡村与市场
春意正浓,采茶季至。
竹溪县鄂坪乡岷峪村茶园内,43岁的潘龙翔告诉记者:“这片茶园去年产了120斤高级箭茶,单价600元,而几年前300元一斤都难卖。”
被大山环绕的岷峪村,尝够了交通闭塞的苦。“从县城买台电视机回来仅运费就要差不多200元,村里茶叶、蜂蜜、鸡蛋等好东西运不出去,卖不出价格。”
2015年,湖北大明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定点帮扶岷峪村,送来猪仔、鸡苗,翻修茶园。村民高兴之余又担心:出栏的猪、炒好的茶,咋卖?
大明公司董事长王大明毅然决定“升级”大明汽车贸易业务,建设秦巴电商产业园,建农村物流网。
2016年,该公司投资3000万元,整合一百多台社会车辆,建“货的”快速配货信息平台,打造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农户运输成本降低35%以上。
以物流网络做支撑,大明公司电商业务迅速进入良性循环。2018年,竹溪县实现电商交易额4.5亿元,大部分出自秦巴电商产业园。
扶贫让企业与贫困户共赢的局面在十堰比比皆是。
湖北寿康永乐商贸集团公司通过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村民、消费者及超市三方同时受益;湖北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房县军店镇中村村建虎杖产业园,辐射带动14个乡镇6000余农户种植药材虎杖,董事长余国军说:“旺盛的市场需求,让公司和农户的劲头都很足。”
激活民企扶贫新动力
“每天加工6吨红薯粉条,不愁销路。”郧阳区鄂鲁淀粉制品有限公司里,董事长侯升春看着眼前忙碌的工人,心情大好。“刚开始是小作坊,一年加工粉条20吨。”这名山东汉子2000年来到十堰创业,当时想提高产量,但红薯种植规模难以满足生产之需。
2013年,区农业局帮他成功申报国家农发基金,这也成了村民购买红薯秧苗的资金。“一盘棋一下子活了。”如今,鄂鲁公司建设示范基地3万亩,辐射16个乡镇种红薯10万亩,年产250万公斤“老郧梅”红薯粉条,产值1.2亿元。
2017年,十堰市工商联及郧阳商会牵线,“老郧梅”上了北京市民餐桌,在京年销售额200多万元。“帮企业就是帮贫困户。”市工商联副主席万正龙透露,十堰已形成“一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多企帮一村”扶贫格局,该市将不断围绕基础建设、营商环境改善,帮助企业多元、创新发展。“既要坚持正向激励,引导民企积极参与,又要支持民企整合资源、捕捉商机,实现自身发展。”万正龙表示,十堰已出台一系列鼓励民企参与扶贫的优惠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减免、优先保障建设用地、贫困劳动力用工补贴等,“要把这些政策精准化、精细化、落实兑现,不断激活民企扶贫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