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核心阅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体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显著优势,使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具有更加深厚的底气。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富裕不再停留在人们的憧憬里,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逐步成为现实。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好不好、优越不优越,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人民从内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体现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
我们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永葆新中国的人民底色,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制度体系,并根据时代、实践和人民的需要不断完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我国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贯穿于制度建设各方面各环节,使我国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而且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显著优势。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领导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进一步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初心使命在制度层面和国家治理上的体现,是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途径。
和平安定是享有幸福生活的前提,是人民的基本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这一切灾难苦痛,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宣告终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主权和安全得到强有力维护,各种黑恶势力得到清除,中国社会长期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深深感悟到,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有力的执政党,有一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的好制度,至关重要,必须倍加珍惜。
中国人口众多,实现丰衣足食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这一美好憧憬在新中国一步步变为现实。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日益健全。一系列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显著优势,使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具有更加深厚的底气。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无论灾害程度还是发生频次都大为降低,灾害发生后人民生命财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保全,经济社会也能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能不能有效防控并及时战胜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检验制度优劣和治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方针政策,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走共同富裕道路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下,全体人民正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就是我国人民的一个重要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富裕不再停留在人们的憧憬里,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日益成为现实。
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日益完善,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强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把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追求牢固建立在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
消除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消灭了剥削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随着其日益完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必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执笔:齐 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