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恩施新闻

小学辍学39岁再进校园 恩施奇女子新书获莫言题书名、刘醒龙作序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7日14:52 来源: 恩施电视台

小学四年级辍学,

十七岁遭遇“文革”,

做过建筑工、机械工,

现在她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为她的新书题写书名,

著名作家刘醒龙为其作序。

她是安丽芳。

△安丽芳和诺贝尔文学奖得者莫言合影

安丽芳的新书《施南往事》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施南往事》由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题写书名,著名作家刘醒龙作序推荐道,“安丽芳的语言颇有汪曾祺之风,在她娓娓道来的讲述里,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些人物多是曾经生活在身边的邻居、亲友或同事,笔到之处均有据可查。书里没有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也没有人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他们只是陷入生活泥沼默默挣扎的底层劳动者,是被时代的暴风雨碾压无力还手的旧知识分子,是无论经受多少磨难依旧对明天怀有憧憬和希望的中国普通老百姓。”

△《施南往事》

一个民族的时代记忆

《施南往事》里所有的故事都取材于恩施老城,记录故乡、故人、故事。抗日战争、解放后、改革开放等大背景下的小人物跃然纸上,展现了小人物对时代的困惑,对命运的抗争。

《麻孝歌》讲述了灾荒年因吃撑而死的土老师(土家族称办丧事唱孝歌的为土老师)。“麻孝歌”的故事是一个民族的时代记忆和伤痛,是我们小时候曾听到的真实故事。

麻孝歌和打丧鼓的人要求先吃,说吃饱了才唱得出来孝歌。看着他们先吃,我羡慕得吞口水!麻孝歌欢天喜地的盛了堆尖的一碗包谷饭,来不及用筷子,先咬掉饭尖。麻孝歌吃饭的快速被人编成口诀:一口倒尖(吃掉饭尖);二口扫边(嘴沿着碗边吃);三口涡螺旋,(聚拢一口吃)四口喊添。麻孝歌一碗饭仅三口就吃光。吃饱后主人端给他一碗水,麻孝歌用手背抹了一下粘了包谷面的嘴唇说:“来不急了,把闹台先打起我唱!”

......

麻孝歌和我们吃的这顿饭已是第二轮入席,但他仍然在抢食之中,虽然唱干了嗓子,他仍然不愿喝水,怕水占据了肚皮的空间,饭装的就少了,不划算。

深夜两点多钟,丧事的主事人商量主人,“离天亮还早,跳丧的饿着肚子熬夜不行,给守夜人再加一顿夜宵吧。”主人嘴里不说,对主事人的手松心里不高兴。说是给唱孝歌的人加一顿夜宵,我也趁机混进去坐第二轮席,麻孝歌已是坐第三轮席了。

大约鸡叫第一遍时,第一个喊肚子疼的就是麻孝歌,第二个便是我。我肚子胀得难受时就哼喊,细娃儿不顾面子。麻孝歌先撑着不喝水,吃了干包谷面面饭口特别干,哪能扛得住不喝水。后来水一下肚,肚子里的干包谷面逐渐发胀,发胀的湿面是干面的数倍,数倍的增长,麻孝歌膨胀的肚皮像吹胀的气球,上不打咯,下不放屁,像石头一样硬堵塞在胃腹中部,胃腹一阵阵搅疼,仿佛千军万马于朝廷谋反,而把持城门的精兵强将又坚守难破。麻孝歌实在支持不住了,另外换了个打锣鼓的人替代他唱。麻孝歌捂着肚子到吊脚楼的走廊上,一只手扶着栏杆,一只手顺着肚脐揉圆圈,沿着栏杆慢慢地走去走来,嘴里不停的“哎——呀!哎——呀!”一声急过一声。

......

△安丽芳为读者签名

《姐姐》真实记录了一个姐姐抚养大的孩子的感受。那些最隐秘的情感,最真挚的感受,全在笔端,跃然纸上。

姐姐的出嫁,我曾受到沉重打击。那时我已十岁。未婚姐夫逗我:

“长大了娶媳妇不?”

“不!我有姐姐。

“傻瓜,瞎说!”姐姐红着脸用指头敲我的头。姐夫曾一度成为我的“情敌”。那是姐姐出嫁的第三天,我刚从乡下回来,父亲告诉我姐姐出嫁了。登时,我脑子“嗡”地一声,仿佛是听到姐姐的死讯一般的吃惊,难受!我一口气跑上了楼,望着她同我一起睡过的床空着,被子冷清清的,她用过的梳子、镜子,她留在床铺下的鞋子,都静静地原样摆在房里,可人去楼空,它们都像我一样被无情的主人抛弃。我鼻子一酸,泪水簌簌地落下来……

“嘁,这孩子!姐姐又不是死了,你哭什么?”父亲笑我。

说实在的,我比听说她死了更难受!我知道,那个人(未来姐夫)这次是下了毒手,姐姐是再不会属于我的了。

还有风华绝代却命运多舛的“小丝绵”,落魄而高贵的知识分子“王瞎子”,恪守工匠精神的“牛木匠”,读来都令人唏嘘不已。

39岁再进校园

安丽芳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受抗日战争影响,父母逃难到恩施。待安丽芳出生时,家境贫困,十岁时安丽芳被送到剧团练功学唱,十七岁遭遇“文革”,随后又被下放到工厂,做过建筑工、机械工。后来生活逐渐趋于稳定,安丽芳便开始笔耕不辍。由于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安丽芳的知识储备不够,最开始只能一边看书一边创作。

三十九岁那年,不满足现状的安丽芳报名进入电大学习。安丽芳说:“在电大学习时,衣服上贴满了卡片,上面写满了知识点,一边哭一边背。”哭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哭的是与更好的自己相见恨晚。

独家专访

一个真实的安丽芳

△安丽芳接受恩施电视台采访

以下为记者(以下简称记)提问与安丽芳(以下简称安)的回答。根据行文需要,略有删减。

记:什么时候开始创作《施南往事》的?

安:2014年开始,我就通过四年,就积累、搜集、采访、查看资料,公众号就写了六十多篇,三十多万字,我记录的这些人和事,有民国时期的,有解放时期的,有三年自然灾害的,有改革开放以后的,把这些人都放在历史转折时期去写他们。我公众号办了以后,我的读者从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到几千个,越写我就越有信心,我就专门立足写已经过去的施南往事,就写恩施以前的老城、老人。

记:您创作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写的都是这些小人物的故事?

安:作为一个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你才能够写好的作品。我就想到我是恩施人,我出生在恩施,我就以恩施为坐标。文学就是记录过去的事,这就是文学。恩施以前历史文化还是挺丰富的,比如抗日战争,民国的时候,恩施还是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的一座古城,但现在都已经淡忘了。我就把恩施古城写出来,就写恩施所有的人,写恩施在每一个时代具有典型的人。

记:书中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吗?哪些故事最令自己难忘?

安:我写的这些人物都活生生的,有据可查的。比如我写的《朱八字和罗剃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很感人的,我小的时候都见过这两个人。有粉丝就评价说,余华有《活着》,恩施有《朱八字和罗剃头》,当然这是过奖的比喻。

再就是一些木匠、瓦匠,这些人都是一些小市民,小人物,但是每一个小人物我都把他放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把他们放在时代的背景里去写,在历史转换时期,他们与自己的命运抗争,虽然生活艰难,但是他们对生活的追求都是很执着的,而且不怨天不怨人,好多读者都喜欢这些人物。

然后我又写了自然灾害的那三年,《麻孝歌》的时期背景就是三年自然灾害,为了一顿饱饭,他把命都搭上去了,但是他跟饿死的人不同,他是胀死的,这是一个悲剧。人民文学的副主编徐泽成评价说,这个不是他一个人的震撼,这是全国的一个记忆,我是用喜剧的形式写一个最悲剧的故事。

记:是什么动力让您坚持创作下去的?

安:我当时写的时候,也没有功利思想,也没有想出这本书,但是我为什么能够写下去,我觉得我要感谢我的粉丝。我的微信公众号订阅显示,粉丝覆盖了全国32个省,127个城市,其中又以恩施的粉丝最多,所以我要感谢家乡的老乡,因为写的是恩施的事,恩施的人,他们是非常喜欢看。比如大十街,小十街,六角亭,都是我们熟悉的地方,所以他们看着很亲热。

记:目前读者反馈怎样?哪些评价印象深刻?

安:本来我到中国青年出版社是打算自费出书,他们看了后,就说给我公费出书,买断我的版权。我就好奇为什么,他们说我的书风格跟沈从文、汪曾祺相似。第二个就是我的书写的很有意思,特别是写人物,把这些越走越远的古城,形形色色的人,都写活了。

记:故乡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安:我是生长在恩施的人,我的根基,我创作的源泉在恩施,恩施是我永远的牵挂,是我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我希望恩施大力发展旅游时一定要重视打造历史文化,文化就是一个城市的身份证,就是一张名片,恩施的自然风光是很漂亮的,但是外面很多人都不知道,你不把历史文化这张牌打好,人家就不会对你感兴趣,所以我这本书对家乡的最大贡献就是写了恩施这座城,好多人看了书之后都想来看恩施这座老城。

记:评论界评价说您继承了沈从文、汪曾祺之风。您怎么看?

安:我跟沈从文、汪曾祺比还差得远,这都是专家学者对我的鼓励,我自己认为我的写作语言是有自己的风格的,我的文字也有自己的风格。

【纠错】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