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区共有省级贫困村19个,目前,已有18个村完成脱贫出列。这些贫困村,各有各的伤心记忆,但在“逆袭”的路上,他们也各有各的精彩故事。
这其中,有的蝶变为省级美丽乡村,有的成长为产业大村,有的正在为厚积薄发蓄积力量……他们的经验或可借鉴。
华伍村:找到绿色“富矿”
端午节前,董雪姣接到娘家哥嫂的电话,假期家人们想来玩。“好呀,好呀。”她连声应和,“四峰山上凉快,可以来避暑,山下果园的桃子也熟了,甜得很。”
娘家人来得频繁,董雪姣心里高兴,当初自己要嫁到华伍村,大家极力反对,现在终于有了改观。
汀祖镇华伍村山多路少,以前穷出了名。董雪姣找了贫困村的小伙,娘家自然不同意。母亲赌气,“你愿意去就去吧,反正我决不到那山沟里看你。”
“那里种庄稼,你去了是要种地的!”出嫁那天,父亲拉着雪姣的手满是忧虑。
事实证明,父亲的话是错的。华伍村基本农田只有790亩,人均面积0.4亩,想种地都难。乡亲们开垦山地耕作,收益很低,一年辛苦所得还不够糊嘴巴。贫穷,让年轻人与家乡疏离。婚后,董雪姣和爱人便去了外地打工。
2011年,为了孩子,董雪姣结束漂泊,通过选举进了华伍村村委会。刚开始工作很清闲,村集体账上一穷二白,连村干部的工资都经常赊欠,大家不想干事,也不知道该干啥事。
变化起于2014年。华伍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一项项扶贫政策、一群群扶贫干部接踵而至。当建设美丽乡村,带动旅游发展,斩断“穷根”的理念提出时,乡亲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在“抱着金碗讨饭吃”,村里那占比60%的山林地竟是挖不完的“富矿”。
斗志被点燃,第一件事便是修路。刷黑的柏油路连通了十里八湾,连通了周边各村,连通了四峰山步道,也连通了人们的心。董雪姣回娘家的路程缩短了三分之二。常回家坐坐,母亲听她讲了不少华伍村的新鲜事:
村里整合扶贫资金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资金913万元,刷黑硬化了村主干道和环湾道路;建成了华伍大湾多功能健身广场、10个垃圾全收集全处理点、3个污水处理站;还修了一条4000米环村自行车健身道,将四峰山和栗山连接起来,在山间骑车可以尽享森林富氧环境,俯瞰乡村田园风光。
村民们将土地集中流转,山脚下建起了中药材基地、帝王柑育苗基地等。有了产业,村集体年收入已近十万元。忙季,仅中药材基地就可解决140余人就业,其中有近40名贫困户。普通工一天80元,计件工一天可收入近200元。
“最诱人的不是务工收入,是自己当老板。”董雪姣说,去年,华伍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靠着秀美的环境,这里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绿水青山的“吸金力”逐渐释放。下一步,这里准备进行整村旅游开发,支持农户开办农家乐及民宿,抓住机遇致富。
八庙村:心齐定能万事兴
6月6日,记者见到江琨鹏,他迎上来,爽朗地自我介绍,笑称自己是“新八庙人”。
花湖镇八庙村,鄂城区最后一个未出列的省级贫困村,也是唯一的深度贫困村。江琨鹏原是镇计生干部,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被选派到村里任村支部书记。
任前谈话时,组织上将这次脱贫重任的艰巨程度告诉了江琨鹏。他立下“军令状”,“八庙不脱贫,我就不回来!不仅要脱贫,还要巩固一年,确保不返贫、能致富。”
八庙村地处偏僻,没有便捷出入的公路,也没有挣钱的门路。“有农产品,贩子不愿意进来收,自己运送出去,成本太高。久而久之大家的积极性也没了。”江琨鹏说。
村里贫困人口有106户279人,占比10.21%。扶贫政策好,等着吃救济的人不少。群众攀比“哭穷”,一度让村干部颇为头疼。
修通新路、发展产业,两件要事摆在眼前,可江琨鹏没急着动手。他召集党员和村民代表开“诸葛亮会”和党员议事会。
“又搞形式主义。”有人嘀咕。江琨鹏请乡亲说说对村子未来发展的期盼,会场鸦雀无声。
“以后村里的事实行‘末位表态制’,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我再谈谈自己的看法,民主做决定。”几句恳切的话暖场,村民发言渐渐踊跃。
办开源种养殖合作社,发展苗木业;入股昌盛水产养殖合作社,解决贫困户就业;修建新路与汀花线对接,解决出行难……这一桩桩大事都是党员群众共同敲定的。
“要让大家对村集体发展说得上话,他们才会愿意尽一份力。”江琨鹏心里下着“以党建促脱贫,以民主谋发展”的一盘棋,每次党员活动中都设议事议程和村内重大事项通报议程,村里的大事党员最先知晓、有发言权。党员在群众中有“公信力”,组织凝聚力强,大家心齐万事兴。
江琨鹏的判断得到验证。今年,村集体要流转土地建苗圃基地。个别村民担心,产业如果发展不起来,而土地又被统一调型整理,种庄稼会受影响。7组党员张盛西第一个站出来签了流转合同。
“守着一亩三分地,过了这么多年的穷日子。与其干耗着,不如把地流转给村里,放手试一把。我看这苗木业挺有前景的,咱们有区位优势,可以就近对接机场周边绿化。”张盛西主动上门做其他人的工作。
江琨鹏算了一笔账:去年,村里的山林、水面租金3.75万元,光伏发电站收入4.3万元,今年在此基础上,加上入股昌盛水产养殖合作社保底协议分红3万元和苗圃基地的收益,村级集体收入至少十余万元。
“钱不是最大的收获。”江琨鹏说,最大的收获是人心。村里产业已渐有起色,在用工问题上,村民一致决定,优先关照贫困户就业。“人心齐了,虽然起步晚,我们也能后来居上。”他说。
柯营村:振兴路上不掉队
杜山镇柯营村,原是产棉区,水美、地肥、人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世代务农,并因这片土地富饶多产而感到自豪。
然而时过境迁,单一的产业结构和模式弱势凸显。迫于生计,村民大量外出,土地连片撂荒。贫穷,犹如一顶遮眼帽,悄悄地盖在了柯营村头上。
有各项扶贫政策支持,有省市区扶贫干部帮助,柯营村的脱贫之路倒也顺利,2017年整村脱贫。还涌现出不等靠要、钻研黄鳝养殖技术、年收入15万元的吴厚银这样的脱贫典型。
“脱贫致富是接力跑,上半场成绩显著,传到我这一棒不能熄了火。我有压力也有动力。”柯汉兵,柯营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2013年才离开村子到城里创业,事业如日中天。去年,耐不住乡亲和镇干部的劝说,他又回到村里。
“想保住脱贫攻坚的成果,必须发展产业,有了产业才能不在贫困线周围打转转,才有资本说振兴。”柯汉兵研究村里的资源优势,琢磨着给村里做发展规划。
“我们有水面7200亩、耕地3500亩,地势平整,周边交通也很便利。”在他看来,村子沿长港以南适合进行连片大棚种植,发展高效农业,长港以北靠近公路,车流客流量大,可以发展观光采摘业。水产养殖业方面,有养鲈鱼和黄鳝的基础,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大。这些想法村民们很支持,但具体怎么操作,大家心里都没底,也不敢轻易尝试。
“他们都穷怕了,现在日子好不容易有了起色,怕折腾有风险。”柯汉兵提议种养殖大户发挥带头作用,乡亲们以参加合作社的形式,组团闯市场,解决过去单打独斗、产业不强、结构单一、附加值不高的问题。
去年4月,风和日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从浙江引进8个品种的麒麟瓜,主打中高端水果市场,为村民进行示范种植。紧接着,以脱贫致富能手吴厚银带头的冲担沟黄鳝养殖合作社成立,带动全村黄鳝养殖面积280亩。此外,村里的唐墩果园、忠平桑葚种植基地和藜蒿基地等,也纷纷加入到优化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阵营中。
村民在风和日丽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里劳作
“有能力的,可以加入合作社,发展特色种养殖;有体力的,可以在各基地找到事做,靠双手吃饭;不能动的,有政府的好政策兜底。脱贫路上我们不掉队,振兴路上也不能掉队。”柯汉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