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石西南的幕阜山余脉、大冶云台山之东,坐落着刘仁八镇东山村,余盛湾便隐匿于这崇山峻岭之中。
曾几何时,因山多、林地广、果树竹木丰茂,余盛湾连同附近的周港、胡家湾一带流传着 “余盛周港胡家湾,一日三餐白米饭” 的顺口溜。然而,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离乡务工,余盛湾的山场、土地逐渐荒芜,失去了往日的兴盛。
历经山河重整、转型发展的的阵痛与蜕变,在城里创业余放鸣毅然返乡,与合伙人投资兴业。如今,这方昔日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沉寂的山村再次奏响希望的乐章。
仙源公司种植的白茶 (受访者提供)
今年61岁的余放鸣出生于刘仁八镇东山村的余盛湾。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余家兄弟姐妹众多,生活的重担压得父母双亲的脊梁愈发弯曲。
夜幕降临,煤油灯下,父母双亲总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争取跳出农门,做个有出息的人。”
在父母殷切的目光里,余家兄弟姐妹陆续考入了大专院校。1984 年,余放鸣从原黄石财校毕业后,被分配至黄石市直机关工作,后挂职海南,当时月工资为59元。
有一年,因工作表现突出,单位特意奖励了余放鸣300元奖金。他拿起这笔钱,心里五味杂陈,最终决定辞职下海。
“能干什么呢?在机关写材料时,没少和打字复印店打交道。”1993 年,他开办了第一家打字复印店,当月便盈利 3200 元。
要知道,那时公务员工资才100多元一个月。这让他看到了商机,接着又陆续办起了第二家、第三家分店。几年下来,他先后经营了5家打字复印店。
那一年,余放鸣弟弟大学毕业。他动员弟弟“不要找工作了,学修电脑、修复印机”。
那个时候,修理电脑、复印机的人寥寥无几。打字复印店通常需要请师傅上门维修,单次费用达 200 元。但余放鸣与众不同 —— 他愿意一次性支付 300 元修理费。“机器坏一天,店里就损失好几百元,多付 100 元可以换来全天营业。”
当时在学校,余放鸣读的是财会专业,但他对机械设备也很感兴趣,还买来很多书籍,边学边实践。
店里一台旧复印机,余放鸣拆下来组装,组装后又拆下来……他反反复复数十遍,直到把复印机的每一个零部件都研究得清清楚楚。
2000年,余放鸣把原有的资产全部交由弟弟管理,与人合伙创办了公司,专营办公自动化配件及耗材。
一年后,他又独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经营办公自动化设备,代理联想电脑、惠普打印机。公司安置就业60多人,年销售额达1800多万元。
历经 10 多年打拼,余放鸣完成了资本积累。此时,有人邀他去武汉发展,而湾子里的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4月17日,大冶刘仁八镇东山村,仙源公司生态农业加工厂一间普通办公司里,风尘仆仆赶回来的余放鸣接受了采访。
“干农业,苦吗?”
“苦!农业周期长,风险高。”余放鸣直言,“需要情怀,需要坚守,更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回忆涌上心头,思绪也被拉回到十几年前。那是2012年清明时节,湾子里一个在外工作的叔叔回乡扫墓,看到湾中道路破败、村落萧条,遂呼请当地政府重整山河,改变乡村面貌。很快,当地政府争取到土地连片整理项目。昔日的荒凉的山头响起了隆隆的机鸣声,沉寂的山村自此有了生机。
“树高千尺,根脉相连。一个举家在外的人,都如此关心家乡建设,我一个没有完全脱离乡土的‘城里人’更应该让老家土地值钱又体面。” 他对妻子说。
“公司刚好点,你哪能丢下不管呢?过几年再回去不行吗?”妻子坚决反对。但他最终做通家人工作,将城里生意托付给亲属。
2013 年,受项目方邀请,余放鸣返乡协助打理土地整理项目,并邀约湾里湖北同瑞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老总余昌卫等 4 位合伙人,以 30 年租期,流转湾里 5000 多亩山场、林地。
沟渠路田修整了,村庄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经过3年的努力,土地整理项目全面完成,5000多亩面积全部栽上了果树、白茶,种上药材。
2017年7月,大冶市仙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下称仙源公司),余放鸣被推选为总经理。回忆起挖山垦荒的日子,他仍历历在目:“山上茅草用挖掘机挖,一般很难断根,会延误苗木的培育时间,只能靠人工砍挖、翻晒。” 那段时间,他天天泡在山上,和民工一起砍巴茅、挖茅根,手掌磨出层层老茧,硬是将 800 多亩荒坡挖出了一片新天地。
开荒难,苗木培育更难。仙源公司厂房距离山场2公里路程,苗木施肥需先用货车将肥料运至山脚,再靠人工挑或抬上山。
有些民工习惯将肥料直接撒在地表或苗木根部,易造成烧苗。为此,余放鸣全程跟班作业,手把手教民工施肥技巧,逐片山场验收。
2019年夏,鄂东南遭遇特大干旱。公司山场上的茶苗干死大半。秋季补苗时,公司流动资金告急,茶叶加工厂项目又亟待启动。情急之下,余放鸣将黄石市区两套住房全部抵押贷钱。
仙源公司茶园等待采摘的白茶
“农业见效慢,把房子抵押了,万一有个风吹草动,一家人连个住的地方也没了。”家里人忧心忡忡。“开弓没有回头箭,也只能往前冲了。”他苦口婆心做通了家人工作。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余盛湾昔日的荒山蜕变为一座“绿色银行”。眼下,仙源公司已建成白茶种植面积1500多亩,中药材800多亩、水果基地500多亩,水产养殖区200多亩,并配套建设年产 10 万斤的标准化白茶加工厂。
仙源公司春季采茶剪影(资料图)
如今,二期项目山场喷灌设施、园区道路已基本建成,生产营运中心、产品销售中心正在建设;三期项目规划的采摘园、品茶室、展示展销厅、农家乐、研学旅行等业态已启动实施。
向下扎根,方能向上成林。随着公司规模化发展,仙源公司累计带动周边 200 余人就业,年支付务工费达 240 余万元;引领刘仁八镇12 个村种植白茶 4000 多亩,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仙源茶业的“领头羊”效应,也由此引来了一大批爱茶种茶的“茶搭子”。东山村石头窖湾曾以采石为生,如今,这里转型种植了200多亩白茶,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就业,年村集体可增收30多万元。
仙源公司生态农业加工车间技术人员正在检查烘摊的鲜叶
村民毛明移在仙源公司采茶已有 4 年。老人平时没什么事,就跟着其他村民一起采茶,她说:“公司对距离远点的村民都是专车接送。我每天一大早就坐专车过来,一天下来,多做多得,可以挣到100多元钱的工钱。”
余放鸣是镇上的茶叶种植技术顾问。平时,他毫无保留地向茶农分享种植经验,举办制茶及茶艺公益培训,帮助茶农提升种植、采摘、制茶工艺水平。
村民王四宝在多年的茶叶采摘工作中,凭借经验与学习,成为采茶能手,不仅自身采茶的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还积极带动其他工人,共同提升采摘效率。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仙源公司积极投身湾里的公益事业: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时,余放鸣代表公司捐赠 200 万元。针对余盛湾 300 多户中的 13 家困难户,他逐一将困难户的情况梳理清楚,制定个性化帮扶计划。村民余显松今年 30 多岁,患有尿毒症需定期透析,公司不仅对其实施长期资助,还为他安排保洁工作,使这个困难家庭有了收入来源。60 多岁的刘美芳独自抚养残疾子女,生活艰难,公司不仅安排她长期就业(仅采茶季年收入超 1500 元),还叠加土地流转收益(年增收超 2000 元),并在节日里携带物资进行上门慰问。(记者 梁坚义 项兆金/文/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