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 黄冈新闻

黄梅这场保护传承发展研讨会“非常有戏”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4日19:56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吴慕枫 郑鉴峰)作为黄梅戏的故乡,如何在新时代谱写更加生动的文化传承发展新篇章?

11月2日,黄梅县举行新时代黄梅戏保护传承发展研讨会,邀请了湖北省部分业界专家学者和当地文化研究人员齐聚一堂,旨在更深入地进行溯源研究、更务实地促进人才培养、更有效地推动精品创作,进而更好地推动黄梅县黄梅戏的保护传承发展。

以大视野 保护黄梅戏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推动文化繁荣必须追本溯源,传承和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作为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具有黄梅戏发展的深厚土壤和广泛群众基础。看戏、听戏、学戏、唱戏,已深度融入黄梅人日常生活。全县各村(社区)均建有大戏台,且民间剧团十分活跃,“草台班子”遍地开花。

“湖北尤其是黄梅,应该坚定源头自信,同时破除狭隘的地域观念,继承黄梅戏从湖北黄梅,走向鄂赣皖等七省五十余县的光荣历史,继续推动黄梅戏走向更远。”在研讨会上,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编审梅杰说。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程芸表示,作为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加强黄梅戏的溯源研究、黄梅戏创新剧目的研究和黄梅戏的跨学科研究,推动黄梅戏的传承发展。

会上,湖北省黄梅戏剧院一级编剧李久玖、黄冈师范学院教授陈淑梅也从不同角度对黄梅戏的渊源进行了探讨,并表示,坚持文化自信更需在保护好、传承好上下功夫。

为守正文化“根脉”,汲取文化养分,近年来,黄梅实化工作举措,做深收集挖掘整理工作。在对黄梅戏优秀传统剧目剧本(含出版书籍)、音乐、音视频资料进行收集、挖掘和整理的同时,深入全县实地调查、访问老艺人,记录了大量传统剧目资料,包括《天仙配》等大戏45本,小戏85出,总字数近120万字。同时,建立黄梅戏档案室,对黄梅戏非遗相关史料进行分类数字化存储,增强档案原件保护。

值得关注的是,黄梅重视“守正”经典剧目创排工作,每年在非遗“36大本,72小出”中挑选1至2本传统剧目进行复活。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珍珠塔》《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大批传统经典剧目被改编生产并搬上舞台。

以大力度 传承黄梅戏

传承发展艺术,人才是根本。“文化传承,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会上,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叶琼琼提出,要建立健全黄梅戏人才培养体系,既注重名家、名角的打造,又注重培养精品创作等各方面人才,努力构建层次结构合理、专业配套齐全的人才培养格局。

2007年,黄梅在全省率先启动“黄梅戏艺术进校园”特色教育工程,不定期安排或推选专业演员深入学校辅导,开展戏剧创作和表演教学活动。通过十多年地坚持开展,校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演员和观众的沃土。

一方面厚植黄梅戏沃土,另一方面培养黄梅戏专业“苗子”。按照艺术规律,黄梅每10年左右招收一批黄梅戏新学员,分别送往黄梅戏艺术学校学习,学费全部由县级财政列支,毕业经考试合格聘用后解决事业编制。

目前,剧院编剧、导演、作曲、演出、演奏、舞美等各方面人才齐备、阵容强大。有黄梅戏国家级传承人周洪年,省级传承人徐记柱、张莉等一批名家,还走出了梅花奖得主梅院军及王慧君、张小威、程小君等黄梅戏知名演员。

除了“出人”,“出戏”也是黄梅戏传承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张金梅结合其精品创作经历指出:“只有打造越来越多顺应时代变化,同时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精品剧目,才能使黄梅戏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近年来,黄梅与省文联、省艺术研究院、黄冈师范学院等强强联合,每年生产一部大型原创剧目。其中,《桃花开了》荣获湖北第三届艺术节优秀剧目;《我的乡村我的亲》荣获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传灯》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一代义伶邢绣娘》获湖北省文艺精品扶持项目,《青铜恋歌》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戏’传承保护单位,我们义不容辞以院团为抓手,促进黄梅戏传承与发展。”会上,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院长余文新表示。

为了支持黄梅戏和剧院的发展,黄梅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县剧院脱胎换骨成为省级“湖北黄梅戏艺术剧院”,并先后向国家、省市争取黄梅戏非遗项目保护资金及艺术基金1000多万元,面向黄梅籍乡贤人士及社会各界募集黄梅戏发展基金1000余万元,支持黄梅戏传承发展。

“剧院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探索适应市场需求和艺术发展的新模式,为黄梅戏艺术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剧院的发展,让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省文联主席杨俊牵挂于心。

近年来,县剧院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行“一院两团”,一团由体制内的专业演员组成,二团从民间剧团遴选聘用优秀青年演员组成,扎根景区,服务游客,每年演出700场次以上。并在人才管理上,实行优胜劣汰,打破职称和聘任之间的关系,激发新的活力。

如今,黄梅剧院由小变大、队伍由弱变强、精品剧目由少到多,生产到演出步入良性循环。

“作为全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生长在黄梅这片沃土上的艺术之花。”黄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鄂说,我们将举全县之力,坚持专业业余同步推、事业产业一起抓,让黄梅戏在故乡真正活起来。

以大胸怀 发展黄梅戏

安徽湖北两省,安庆黄梅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经济相融,都承担着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发展战略使命。

“同饮一江水的两兄弟,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艺术传承的角度,都应唱好一台戏,共话一家亲,将黄梅戏传承和发扬光大。”以大胸怀发展黄梅戏,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事实上,早在2006年6月,原国家文化部就给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安庆市同时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而两地也按照“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的说法,结合自身特点,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动黄梅戏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围绕共商黄梅戏发展大计,共同擦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近年来,黄梅选出“好苗子”,由政府出资送至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就读,共育戏曲人才。举办第十一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唱响大黄梅”暨“全国黄梅戏爱好者艺术节”活动,邀请湖北、安徽和江西等省的黄梅戏迷同台合演,展现出共同传承发展黄梅戏文化的坚定决心。

优秀的艺术文化,都有一个共性——扎根群众这块沃土。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张辉曾指出,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群众,更离不开年轻群体。新的传播方式,可以把更多更好的黄梅戏主动送到观众眼前。

县剧院大胆开辟第二舞台,创新推出“周末剧场”抖音平台直播演出,在直播间掀起一片黄梅戏热潮,全年观看人次突破千万。据抖音官方大数据统计,2018年以来,黄梅戏多次成为网络最喜爱的地方戏曲。

“黄梅戏只有扎根沃土,才能让文脉得以延续、文化品牌得以打响,同时也能发挥着情感纽带的作用,将当地群众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会上,余文新说道。

扎根沃土才能旺盛生长。线上,网络直播打开一片新天地。线下,通过开展送戏下乡、新春惠民演出月和“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爱好者艺术节”等活动,打造了文化惠民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黄梅还注重在开放融合中发展,通过将黄梅戏与旅游产业、理论宣讲、招商引资相结合,使黄梅戏成为黄梅对外文化展示的名片、招商引资的桥梁,助推经济发展的引擎。其中,正在加紧推进总投资16亿元的湖北黄梅戏文化核心展示园,2025年元旦将建成开园。

“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在挖掘文脉中要严谨客观,在薪火相传中要自信自强,在创新发展中更要开放借鉴,让黄梅戏焕发出更加夺目的艺术光芒。”会上,黄梅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郭华表示。

【责任编辑:王焱尧】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