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王兴杰)9月18日,阳新枫树下铜矿的巷道里,技术负责人王金华正带着工人们调试着新安装的AI智能监控摄像头。这个曾经因经营管理混乱、资金投入不足而“掉队”的非煤矿山企业,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而这种改变,正源于白沙镇政府独创的“安全结对”模式带来的蜕变。
破题:结对帮扶筑安全同盟
“过去企业间是‘各扫门前雪’,现在成了互帮互助的‘安全盟友’。”白沙镇经发办负责人朱涛指着手中的《非煤矿山企业互助帮扶指导工作方案》,笑着介绍道。8月22日,随着白沙镇首份《结对帮扶协议》签署,该镇已开工的6家非煤矿山企业正式开启“信息互通、指导互派、经验互学、人员互挂”的深度合作。
作为第一批试点的两家企业,鑫华矿业安全矿长直接进驻枫树下铜矿指导,不仅解决了枫树下铜矿井下巷道支护的技术难题,更将数字化智能预警系统“移植”过来,让老矿山第一次用上了“安全大脑”。朱涛介绍道,结队帮扶的企业通过每月互访、季度轮训、安全矿长及管理人员挂职锻炼等创新举措,逐渐从“被动应付检查”转向了“主动互学互鉴”。
这种“结对子”的智慧,体现在每个细节里。挂职人员与兄弟企业员工同吃同下井,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鑫华矿业安全总监邓海风说:“我们不仅教技术,更教制度。将好的经营管理经验分享给枫树下铜矿,提升他们的现场管理能力。现在枫树下铜矿的‘班前会’安全交底模式,成了全镇的样板。”
这种创新不是偶然。2020年起,白沙镇就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强化对矿山企业的培训检查,但更关键的是让企业成为安全主体。在今年7月2日白沙镇开始启动非煤矿山企业互助帮扶工作以来,枫树下铜矿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工不清、安全资金投入不够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如今,枫树下矿区已实现5G信号全覆盖,AI摄像头能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违规操作等行为,隐患自查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安全与发展同频共振,为智慧矿山建设打下了基础。
筑基:科技赋能织就矿山安全网
在白沙镇牛头山铜矿废弃矿井洞口,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4G信号灯规律闪烁。这个昔日需要镇村干部徒步巡查的“隐患源”,如今已装上“智慧眼”,通过“太阳能供电+4G”传输技术,24小时监控画面直连阳新县应急指挥中心。
这是白沙镇“物理封堵+智能监控”双保险策略的缩影。全镇11处废弃矿井全部安装了此类设备,配合镇、村、组三级巡查机制,至少每半月开展一次的“人工+科技”巡查已实现全覆盖。此外,白沙镇还创新设置了“全民监督”的举报奖励机制,周边村民发现隐患可随时拍照、电话举报,经核实后可获得资金奖励。此举不仅解决了传统巡查“人少事多、覆盖不足”的痛点,更通过智能预警功能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成为全市废弃矿井监管的“科技样板”。
这种转变背后,是白沙镇对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规律的深刻把握。白沙镇镇长刘涛算了一笔账:“全镇80%的GDP来自矿山企业,但安全才是最大的效益。企业间通过互查互促、以科技赋能强化安全监管,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守住了安全底线。”
行政检查频次减少了,企业却更自觉了。数据显示,自7月2日白沙镇非煤矿山企业“结对帮扶”举措实施以来,不仅推动企业隐患整改率达到了98.7%,更让全镇非煤矿山安全投入同比增长30%,员工安全培训覆盖率达100%,形成“比学赶超”的安全管理新生态。在鑫华矿业和枫树下铜矿互助帮扶试点结束后,白沙镇大林山矿业、吴四房矿业等4家企业也将开展结对帮扶,在全镇进行推广。
“白沙镇这种政府引导、企业主责、科技赋能的模式,为全市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黄石市应急管理局非煤矿山科相关负责人评价道,这不是简单的经验分享,而是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理念的革新。这场发生在白沙镇大山深处的安全变革,不仅守住了企业的生命线,更踏出了一条新时代矿山安全治理的“白沙样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