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华民族本质上是个不善迁徙的民族,历史上的数次大迁徙基本与战争有关。
然而在新中国,和平年代,有这么一群人,为服务国家重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辗转它乡。
湖北省,在全面完成三峡移民安置工作后,又再度迎来南水北调中线移民任务。移民工作决定着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开局伊始,开局伊始,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即指出,完成好这个任务,是全国的大局,没有代价好讲。"交不出成绩就交帽子!"
"南水北调"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2014年,来自汉江的一渠清水,将一路奔流送北京,年输送优质淡水130亿立方米,缓解北方水危机。
南水北调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这也是中国继三峡工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
中线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共需搬迁34.5万人,其中湖北省十堰市所辖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张湾区和武当山特区5个县市区21个乡镇、150个村约18万移民需要动迁。全省规划出县外迁7.38万人,安置在全省21个县(市、区)194个安置点;另外10万移民将在库区所在地十堰市实行后靠安置。
今年以来,仅仅11个月的时间,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要搬迁安置近7万人。如此短的时间,如此高的密度,如此大的强度,难度不同一般。但是湖北通过大员上阵、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多方配合,投入2万多名干部、1万多台车辆,先后组织搬迁120批次,做到了"车不掉漆、人不去皮、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实现了平安搬迁、有序搬迁、和谐搬迁的目标。
同时,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全面启动,移民后靠实施规划和集镇复建规划和企业复建工作部分完成。
南水北调工程的搬迁强度,甚至超过了三峡工程。三峡移民总人数虽然逾百万,但搬迁用了整整15年时间;而南水北调工程的移民搬迁,却要在短短的两年多内完成。
对移民高看一眼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没有谁愿意离开世世代代辛苦创业建成的家园,即便外边房子建得好一点,感情上也难以割舍。但早搬早安身、早搬早发展的呼声也相当高。
1990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始进行大型实物指标调查,库区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2003年,国务院正式下达停建令,严格控制库区基本建设。
十堰市郧县龙门堂村待迁移民刘纪仙说:"移民他乡,是国家工程建设需要,该留的可以留,该走的一定要走。"为国字号让路,在村民心底深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刘纪仙在龙门堂的家还是两间正方一间偏厦,低矮破旧,风雨飘摇,家中一派懒得打理无从打理的景况。同村村民王宗堂家一根房梁已经断裂,似乎咳嗽一声房子就会倒塌。龙门堂村绝大多数是干打垒住房,水电路都停留在上世纪水平。整个村庄跟海拔高一些的村庄判若两样,不可同日而语。类似情形在库区相当普遍。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喊上不上,喊搬不搬"的漫长时日里,库区群众生产生活做不了长远打算,旷日持久地做些权宜之计。
在迁出区,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随处可见,移民住房条件与省内其他地区差别巨大。
1990年以来的20年,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20年。当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地变化,库区的农民却只能默默守候:路不修了,房子不建了,生产也不发展了,等待着国家移民搬迁的一声令下。
也因为此,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多次强调,抓好移民搬迁安置,要坚持"优越、优先、优厚"的原则。优越,就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对移民高看一眼,大力宣传移民的奉献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移民的良好氛围;优先,就是普通群众享受到的权利待遇,移民要同等享受,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涉农优惠政策,要在移民中优先落实;优厚,就是与其他群众同等享受的各种待遇,移民要适当优厚。
早前国家出台移民待遇:提高征地移民补偿标准,由被征耕地之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0倍提高到16倍;原住房人均不足
移民人均1.5亩责任田,另加0.1亩集体发展用地;并补尝农村移民的房屋:框架结构每平方米735元、砖混结构每平方米530元。
在"三优"原则指导下,安置区地方政府把移民当亲人,真正做到五个"舍得":舍得拿最好的地方,舍得拿最好的土地,舍得拿最强的领导,舍得拿最优惠的政策,财政舍得拿钱补贴。
以安置地之一的仙桃市为例。该市杨林尾镇移民新区按照新农村样板工程和全国移民示范安置工程的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移民住宅全部是造型别致的联排别墅式小楼,分120、150和180平米三种户型。新区内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完善配套,水、电、天然气、通信、有线电视全部入户,能够满足移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
搬迁当天,仙桃市上下进行了周密的服务安排:设置了临时的警务室、治安室、医务室,对移民实行一户两名帮扶干部挂牌上岗,包保干部为每户移民送上1副对联、1挂欢迎礼炮、1份晚餐、1袋面条、1袋大米、一壶油、一打纸杯、一盒蚊响。杨林尾镇给每户移民安排4至6名干部群众开展搬运工作。
高看一眼,为的是让移民高兴的来,安稳的住。
在移民安置点的选择上,移民意愿最大程度地得到满足。副省长田承忠介绍,湖北拿出了13万人的土地容量,供8万移民进行选择,移民安置点数量由最初的510个调整为194个。
对于移民最关心的住房问题,采取"双确认"、"双委托"的模式,由安置区、库区政府组织移民选点、对接,确认房(户)型、建房面积和楼层,再由移民户与移民迁安理事会、移民迁安理事会与安置区政府签订委托建房协议,最后由安置区政府统一负责组织实施。整个建房过程,移民迁出地概不参与,实行行政监管、工程监理、移民代表参与三位一体的质量监督机制。省移民局还与省住房建设厅联合,整合市县建设部门力量,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质量监管队伍,构筑了一张严密的质量监督网。
移民入驻新居后,各安置点对所有移民房屋、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土地整理等项目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存在的各种质量缺陷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直到移民满意为止。
据悉,今夏暴雨泛滥之际,某安置点出现房屋渗水、墙面裂缝等质量问题。为使移民安心住下,湖北省政府拨付财政资金买下问题房,另外出钱建设新房。
在前期选点对接上,库区安置区充分发挥移民主人翁精神,广泛听取移民的意见,由过去的领导看点、政府决策转变为政府引导、移民定点,最大程度地满足移民意愿。历时七个多月,全省共组织了1800多批次、35000多名村组干部和移民代表的对接考察,完成了6.3万多人的外迁对接工作,在户(房)型、楼层及房屋面积选择上基本满足了移民要求,移民对安置点总体满意度比较高。
移民在选点时大多数要求靠近要道边、城镇边、工矿企业边。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各安置地都是拿最好的地方、最好的田地安置移民。南漳县安置移民数122户494人,他们拿出县城城中村和最繁华的集镇边作为安置点,一个在县城中,一个紧邻九集镇政府及镇派出所。
武汉市汉南区银莲湖安置点接纳移民1700多人,前期对接中当地接待了25批共1700多人次的移民考察团,最后确定的户(房)型、楼层及房屋面积种类达到了四、五类,而且由于该地过去属于湖区回填,濠沟较多,有44栋二层楼和3栋三层楼还需要打桩基320多根,建房成本要大大增加,但是该区本着移民至上的原则,也全盘接收了移民要求。武汉市还考虑到今后移民房屋需要加层的可能,要求全市所有安置点打好提前量,现在就把墙基做到承受五层以上楼房的标准。
为配合2014年供水目标,湖北省迎难而上,制定"四二三"计划,即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
"四二三"计划是"取其上,得其中"的思路,如果移民搬迁第三年才完成,到最后扫不了尾,就会留尾巴,就难以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先后多次听取移民工作情况汇报,主持召开省直28个部门的专题会议,研究移民搬迁安置的政策问题和移民新村建设问题,形成了省委第17号专题办公会议纪要,为大规模整体移民搬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湖北省政府成立了由时任湖北省长李鸿忠任指挥长,分管副省长田承忠任副指挥长,省直40个委(办、厅、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指挥部,全面领导指挥全省移民工作。
省委、省政府还专门建立联系点制度,9名省委、省政府官员与有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的10个市(含直管市)实行对口联系指导,省直36个单位与迁出地27个县级政府实行一对一联系指导,协调省直部门落实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帮助解决移民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多部门将所有政策、所有项目尽可能向库区安置区和移民倾斜:省电力公司积极弥补规划投资不足,开展安置区电力设施项目配套建设;国土资源厅将全省移民安置用地全部纳入土地整理范围;交通运输厅将移民安置点点外道路纳入通村公路计划,共补助资金5400多万元;省住建厅整合市县建设部门力量,为移民安置工程构建质量监督网;省高管局为所有移民搬迁车辆发放免费通行证。
湖北省移民局作为移民工作的主管单位,更是把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作为全局最为首要的工作任务,实行领导、机关干部全员上阵,全力以赴抓指导、抓协调、抓服务、抓落实。
两年多来,移民局所有主要官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安置工作第一线,局长、分管副局长跑遍了全省21个县市区的194个安置点,重点地区更是反复多次现场办公。
众多部门合作,需要建立移民搬迁协调组织工作机制。湖北省按照"统一组织、有序进行、分批实施、连续搬迁"的思路,在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安置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分设移民搬迁总协调和副总协调,以及综合协调组、交通运输组、安全保卫组、医疗卫生组、宣传报道组、信访稳定组、督办检查组、库区协调组、安置区协调组,从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等各个环节,从村组移民搬迁批次等时间安排、从移民群众的吃、住、行、医、用等生活细节,从人员、车辆、经费等工作要素,都制订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做到了统盘考虑,有序搬迁,安全搬迁。
紧密协调下,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一例移民搬迁安全事故。
(二)
3年动迁18万人,日均160人,迁移一户人家需要一辆大卡车。"移民的工作量,想一想就出冷汗"。
移民的最后两个月,平均每天有500多辆货车满载着移民和他们的家具、床铺,穿梭在库区和安置点之间。
移民"搬得出"的目标基本实现。但背井离乡的乡愁、生产技能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何与本地人融合等等都在考验政府,如何让移民"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将是个持续而艰难的课题。
一幅壮丽的史诗画卷在荆楚大地展开,一曲生活再建飞歌在湖北唱响。
全面落实移民安置、补偿政策到位与否,最关移民成败。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的原则之一是:确保移民收入高于现在、生活水平好于现在、生存环境优于现在。
为了"搬得出",2009年7月始,十堰市组织750批(次),2万多名干部、移民代表分赴武汉、襄樊、荆州、荆门、随州、天门、潜江、仙桃市以及省属农场的各安置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对接,历时4个多月。
在安置点之一的襄樊市谷城县石花镇凉水井村,有媒体这样形容"两排整齐划一的崭新楼房格外引人注目。一色的白墙灰瓦两层楼,一样的飞檐高脊马头墙,水泥路到门口,自来水引进门"。每户门前甚至还有当地出资修建的草坪和小栅栏。这里将接收来自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江口村外迁移民21户84人。
省里规定每平方米价格520元。据谷城县副县长任安强介绍,该县在建移民房招标时,明令县里14家企业让利,声明建移民房就别想赚钱。建设中政府集中采购门、瓦等材料以降低成本。
与周围土气破旧的红砖房相比,丹江口六里坪镇庙湾村移民郑家庆的新房子漂亮得让"原住民"有些嫉妒。郑家庆在选房时只要了一层的楼房,4万多元,政府的补偿金还略有剩余。显然他现在有些后悔了,"我也想修个黄朝海那样的两层楼房"。或许觉得自己的"理想"太大了,郑家庆讪笑着,沟壑纵横的脸舒展开来。
黄朝海家在老郑屋后,堪称豪华。一幢两层小楼,一楼客厅大理石地砖、博古架、饮水机;带崭新抽油烟机的厨房;带蓝色梳妆镜、绿色洗脸台的卫生间;二楼为三间卧室,全部铺设木地板,粉红色沙发,47吋液晶电视。
黄朝海是个有规划的人。按照每人1.5亩的安置政策,家里4口人分了6亩耕地。一起搬来的171人里有很多到外地打工,他就把地租下,共160亩准备机械化种小麦和玉米,预计纯收入5万多元。
均县镇移民明廷菊动迁之前,拿着计算器对照补偿标准将线上(
全面落实移民安置、补偿政策到位与否,最关移民成败。湖北省对人均耕地、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移民宅基地等标准等都有详细规定并明示广大移民,移民动迁之时,意味着安置政策已经基本兑现到位。
补偿政策涵盖移民迁出地房屋、附属建筑补偿费,搬迁运输费,零星树木补偿费,其他项目补偿费,房屋装修补助费,奖励费等。库区县级人民政府将移民个人实物指标和补偿标准予以公示后,制定移民个人补偿明白卡,并将资金明白卡发给移民,移民通过资金明白卡领取各类补偿。
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实施规划工作大纲》的有关规定,十堰市库区各县(市、区)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市出市外迁移民逐村、逐户、逐人进行了再一轮复核认定。同时,对外迁移民补偿的各项实物指标进行了再次核对、确认和公示,锁定移民各项补偿款。
早从进入新世纪开始,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淹没区移民认定以及实物调查持续、反复进行,是一项浩大而又琐碎的工作。郧县安阳镇移民干部龚玉强说:"同一个移民,他可能今天说少登记了厕所,明天说漏掉了一个猪圈,每反映一个问题,我们都得到现场核实一次。"
十堰市政府对移民承诺:房屋拆迁实行宣传不到位不拆,安置不妥当不拆,当事人思想不通不拆,矛盾隐患不排除不拆。
搬迁之前做到"六清":实物指标核查清,补偿资金兑付清,债权债务化解清,建房资金收缴清,搬迁前矛盾化解清,档案资料交接清。
为确保移民到达当地后不"水土不服"。经过不断协调,外迁移民安置点已由最初的510个减少为194个,让村民们尽量集中。宏观杂居,微观聚居,既有利于移民融入安置地,又为"难舍故土"的他们形成"邻居还是那些邻居"的风俗人情。
每个安置点都有工作组定点服务,大一些的安置点(1000人以上)有3名干部,小一些的安置点(500人以下)也有2名干部。工作组要和移民们同吃同住两个月,待移民们完全融入当地生活后才撤。
48岁的张永隆一家五口移民到凉水井村。两个女儿正读大学,儿子在十堰打工。张之前在丹江口种植柑桔,每年有5万多的收入。政府其农作物价值一次性补偿了12万。
"都舍不得离开啊。但要服从国家大局,为了大家吧",问及将后的生活,他摇摇头,"再看吧。做什么还没有想好"。
对于将来,郑家庆也只是嘿嘿的笑,没有答案。郑的儿子回到十堰工厂打工,女儿出嫁没有跟来。他和老伴在6亩地上种植了小麦。但种惯了柑桔的他不太习惯襄樊的土地和小麦,尽管襄樊与丹江口一衣带水,紧邻相依。
谷城县副县长任安强坦言,种植业满足基本温饱没问题,但确实富不了。谷城本地人平均只有8分地,外出打工比较多,留守农村的以养殖鸡、羊为主。
而库区移民多以种植柑橘为主,搬迁到襄樊后主要种植小麦,种植技术发生改变。政府将派出技术人员对移民进行培训。
任安强介绍,年轻人培训、转产、转岗,县里企业可优先安排。同时将进一步跟库区联系,弄清楚移民人群结构,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培训。
针对移民"水土不服"的情况,湖北省移民局有关人士指出,政府及时对移民进行生产指导。做好移民责任田划分工作,统一在责任田中腾出2分耕地作为菜地,用以解决移民吃菜问题。各安置区农业部门对移民进行大田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按农时指导移民种植时令作物,实现移民当年种新田的目标。如屈家岭管理区对130户移民开展了蔬菜种植培训,已落实大棚蔬菜150亩、陆地蔬菜500亩。
同时积极促进移民就业。各安置区在做好移民劳动力基础情况调查建档工作的基础上,区分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整合现有各类培训资金和阵地,扎实开展移民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就地或外出务工就业,为移民户均转移一个劳动力创造条件。据初步统计,全省已搬迁移民中新增2000多人就近或外出务工就业。
据黄陂技术学校老师曾红平介绍,针对移民的不同需求,该校开设了电脑、电焊、缝纫和餐饮服务等课程。学习结束后,黄陂区劳动局就业指导中心将推荐就业。
武汉市黄陂区今年共接受来自丹江口市浪河镇移民1057人,目前有近600人参加上述专业技能培训和农业生产培训。黄陂区先后组织18家企业到移民安置点举行招聘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40多人。
各安置区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移民意愿,认真制定移民安稳致富规划,并逐年组织实施;切实用好村级集体发展用地,积极开展农村产业建设示范工作;通过当地政府扶持和移民自我投入,促进移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通过农村信贷等多种途径,支持移民开展二、三产业的自主创业,增强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如宜城市从税收减免、环境营造和精神鼓励上支持和引导移民自主创业。
据悉,目前二分场七队移民白胜明、艾明义等已发展多家小型超市,理发店、餐馆、装修店等产业。
长期融入机制也在积极探索中。移民迁入后,通过适当方式介绍当地村规民约,组织移民参与当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交流活动,引导移民尽快完成身份和行为意识的转换,融入本地,安居乐业。目前,已有5个移民小伙在安置地娶了当地姑娘为妻,老居民与新移民正在逐步融合之中。
为了移民"能致富"的终极目标,湖北省提出要把移民新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移民新村建设成为奔小康的先进村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在规划工作中,各地统筹移民新村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统筹移民生活安置和生产安置,统筹移民物质和文化需求,对移民安置新村和住房规划设计不断进行优化、深化和细化,确保移民新村建设同步接轨时代要求,最大程度地实现"两个结合"。
即把移民新村与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合理控制规模,科学安排移民安置点布局;把移民新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水、电、路、气、房"和移民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一次性考虑到位,并明确提出了"每人有一份稳产高效的口粮田、每户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每户建一口沼气池、每人享受一份国家后期扶持补助、每个符合条件的移民优先办理一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每户培训转移一个劳动力的"六个一"安置目标。
在把握国家、省移民搬迁安置政策和移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政府尽量把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叠加到移民新村建设上来,为建设布局合理、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生活方便、饮水安全、环境良好、住房适用、设施配套的移民新村创造了条件。
如小、中型村点外道路路面宽度增加
团风县黄湖新区作为全省移民最大的安置点,对移民安置小区进行整体规划,采取建筑布局沿水渠对称安排,道路网络按照"三纵四横一环"布置,点内功能分区明确,环境绿化及公益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走进黄湖移民新村,就是走进了一座风味别致、崭新亮丽的现代城市居民社区。
移民的生活保障还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在移民资金中,预留5000元为移民办理养老保险,今后可以享受社会化养老保障。省民政厅为迁入地增加农村低保指标3000名,支持移民安置县市农村低保扩面提标。
移民新村要发展,必须有空间。省委、省政府在研究移民优惠政策时,决定在人均1.5亩净得土地基础上,再按人均0.1亩的标准,为移民新村配置集体发展用地。这0.1亩集体用地,将为移民新村发展养殖业、工业等集体经济提供空间。
移民新村建设中,湖北省直部门将支持项目和资金列入计划,直达移民新村。省国土资源厅另拿出3亿多元用于移民安置用地土地整理,其中试点就达5000多万元。省交通运输厅将移民安置地点外道路纳入通村公路计划,今年一次性下拨资金5403万元。对37个500人以上的移民安置点,省文化厅规划建设
据初步统计,省直各部门支持移民新村建设的各项投入和政策减免资金近10亿元。
湖北省政府还单独拿出1.2亿元,补助移民监管建房食宿交通、围墙建设、安置点村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和移民房屋装修等方面的费用,在全民普惠政策上让移民全得。移民搬迁到安置区后,移民在库区如种子、农药、农机购置补助等各项惠农政策都得到及时接转和全面落实。
移动:
湖北手机报:发送 HBSJB 到 10658000
楚天都市手机报:发送 CTDSB 到 10658000
湖北惠农手机报:发送 HBHN 到 10658365
电信:
湖北早晚报:发送 CZW 到 1065970107
湖北早晚报短信版:发送 88 到 1065970100
天翼健康生活手机报:发送TYJK到1065926858
联通:
联通手机报-湖北日报:发送 HB 到 106558666
联通手机报-楚天都市报:发送 Z 到 106558226
联通手机报-楚天金报:CT 88 到 10659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