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强调突出重点、完善体系
8月17日上午,湖北省黄冈市,市委小礼堂。入围黄州区人民政府区长、浠水县人民政府县长初步人选的6名同志依次作竞职陈述和答辩后,市委全委会差额投票表决产生了3名拟任对象人选,作为提交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人选。这是该市依据深入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制度,采取“两推一述三差额”的办法,选拔任用干部的一个场景。
多年以来,黄冈市委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委领导班子制度,抓好制度的修订、完善和创新工作,建立了涵盖岗位职责、议事决策、干部任用、作风建设、监督管理、考核评价等7大类50项制度的体系,有力地加强了市委领导班子建设,为推动黄冈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制度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规范运行。围绕领导班子“把方向、管全局、抓中心、议大事”的要求,黄冈市委在加强制度建设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系统谋划,突出重点、完善体系。
他们着眼于准确界定工作目标和职责,健全和完善了岗位职责制度规范;着眼于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健全和完善了议事决策制度规范;着眼于用权行为规范,健全和完善了权力运行制约制度规范;着眼于提振精神、服务为民,健全和完善了作风建设制度规范;着眼于增强制度执行力,健全和完善了推进落实的制度规范。
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凝聚力量的过程。黄冈市委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开门建制度。
领导重视并以身示范,是制订和执行制度的关键。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从制度框架到目录,都亲自修改审定。他说:“制度建设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备受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关注,必须回应社会关切,开门建制度、集思广益建制度。”
黄冈市委在制度修订工作中,积极遵循领导班子运行规律和制度建设规律,把制度的形成过程,变成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在制度项目设计上,注重科学规范。每届市委都要对班子内部制度建设的框架、体系、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审改。今年是换届后的第一年,市委集中抓了制度的“废、改、立”,市委班子50项制度中,修订完善的有23项,重新起草的有27项。
在制度起草时,注重扩大民主、集思广益。在今年的集中修订中,从制度方案制定、框架的确立、内容的起草到制度成型出台,反反复复经过了10多轮次讨论和修改;在制度审定时,注重严格把关。对程序性制度制作流程图,确保直观、易操作。今年,在对制度的审定过程中,先后经过了2次领导小组讨论,3次常委会专题审议,1次全委会集中审议通过。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黄冈市委坚持抓好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切实增强制度的权威性。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制度意识。制作了便携式制度汇编,做到班子成员和市委委员人手一册。同时将制度的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培训和市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把制度的落实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硬任务和考核的重点内容。对制度执行不力、监督缺失,导致领导班子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的,坚决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领导带头示范,是确保制度执行的重要保证。市委班子成员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制度建设,市委要求每名领导决不能当“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而要成为执行制度的模范,自觉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有效推动制度的贯彻执行。
制度凝聚力量。黄冈市委持之以恒的制度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议事决策更加科学。凡重大决策坚持实行“阳光操作”,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估。城东新区、遗爱湖公园建设是黄冈市市区拓展的重大方略,从方案的提出到人大常委会通过,严格按照程序决策,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
——联系服务群众更加密切。市委一班人分别建立了农村、企业、社区等联系点,长期坚持下基层、入农户、进车间,与民主人士、专家以及普通群众交朋结友,接“地气”,聚“人气”,添“底气”。全市有1.2万多名党员干部结对联系1.6万多户,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的突出问题6000多个。
——干部选任更加公正。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良好用人导向,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常态化,近三年一共公开选拔了6名正县级领导干部、122名副县级领导干部、1600名乡镇和县直部门副科级领导干部、20名乡镇书记和镇长。
——监督约束更加有力。市委常委行为规范、用权“十不准”等制度真正起到了防火墙和高压线作用,市委权力运行更加透明,常委用权行为更加规范。
——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快。黄冈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2012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2%,财政总收入增长24.5%。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