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2-08-13 09:16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编者按:改革开放初期,竹山县罗家坡村村民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精神却变得空虚,道德出现滑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竹山县启动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工作。19年来,十星创建紧随农村形势,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面貌,使农民素质明显提高,乡风民风明显好转。
罗家坡村道德讲堂
荆楚网讯(见习记者 安亚辉 实习生 龙容)7月30日-8月3日,借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在竹山县召开之际,记者深入竹山县各个乡镇,走访“十星级文明户”的创建情况。8月13日起,荆楚网将推出“十星耀竹山”系列报道,全方位呈现竹山十星创建的历程、成效和经验。
走进竹山县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处处洋溢着文明之风。宝石大道绿树成荫,庸派民居错落有致,屋前干净整洁。远远望去,千亩荷塘无穷碧,莲藕丰收在望。在村委会,几十名村民正在“道德讲堂”里面听课。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曾经被称为“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
竹山拥有世界70%的绿松石储量。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后,罗家坡村靠绿松石开采加工迅速致富。然而,与物质生活提高相对的是,村里精神生活颓废。罗家坡人一方面怀揣成扎的票子北上南下玩个够,一方面却对4.2万元国家贷款、13.5万元集体合同兑现款分文不交不换;村里的义务工没人做,塘堰干了没人管;村干部一年换几茬,社会秩序混乱。为了争夺矿山,一对亲兄弟反目,哥哥竟然把弟弟杀死。
1989年7月15日,《人民日报》以《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为题披露了罗家坡村的现象,用当地人的话说“罗家坡村一下子臭名远扬”。县里的干部坐不住了,如何帮助由温饱逐渐迈向富裕的农民重建精神家园,他们开始了长期的探索。
在反复调研和不断总结的基础上,1993年,竹山县在罗家坡村启动以“十星级农民户”创建为核心的精神文明重建工程,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与本村实际相结合,具体细化为十个方面,用“五爱星、致富星、法纪星、团结星、新风星、计生星、科技星、义务星、卫生星”这十颗星来体现。
在罗家坡村的档案室里,一本本厚厚的《十星级文明创建档案》详细记录着该村农户的创评情况。刘长庆是一组的农户,1993年他只获得六颗星,致富星、团结星、义务星、卫生星都没有评上,评语一栏写着“家庭收入低;不相信科学;不和睦邻居;不做义务”;1995年,他获得了九颗星,因“不做义务工”只有义务星没有拿到;1997年,因为“不引进良种,卫生不合格”,他科技星没拿到,卫生星也丢了;1999年以后,刘长庆终于被评上“十星级文明户”,并持续至今。
十星级文明户
村干部告诉记者,今年刘长庆40多岁了,十星创建给了他很大鼓舞。现在他是村里的“最美志愿者”,人缘极好,喜欢帮助人。今年罗家坡村因修建十星农民文化广场,厨房被拆掉,没有地方做饭。刘长庆主要要求,让工人们免费到他家里吃饭。
通过十星创建,昔日的精神乞丐村摇身变为全国文明村,“罗家坡人说话文明了,穿戴整齐了,村里干净卫生了,义务工有人做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大不一样。”十星创建缘何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村里的评星协会理事、道德协会会长张永刚老人认为:“十星评比动真格儿,不走过场。十星评比就是争个好名声,大家都住一块儿,会互相攀比,你评上,我不上,脸上无光。”
如今的罗家坡村,不仅把“十星级农户”创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他们还开展了“十个最美”评选活动,选出彰显道德品质的“最美公婆、最美儿媳、最美少年、最美村干部、最美志愿者”等。同时,通过建设十星文化广场、十星级文明展馆、十星文化长廊,成立道德教育协会、爱心家园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十星创评紧贴时代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