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科技争创致富星。(本报视界网袁平凡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思勇 周志兵 唐晓安
这是19年磨砺沉淀的文化现象,5.6万“十星文明户”,8万农户参与,47万人爱它、赞它,追逐它的星光。
这是享誉全国的文明品牌,被称为“来自基层的伟大创造”。跨过堵水河,越过秦巴山,从星星之火,到星火燎原,再到星光灿烂,竹山“十星”在省内外落地生花。
坚守,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信念与追求。
19年创建,19年义工
——一个罗家坡村民就是一个坚守的缩影
8月12日,罗家坡村一片灼热。一位年约50岁、脸庞黝黑的汉子在村口与记者相遇。豆大的汗珠在他脸上流淌,红袖章格外醒目。
他叫张世俊,罗家坡村评星协会理事长,正挨家挨户督查庭院卫生。他说:“夏季天热,什么都容易腐烂,正是考察卫生星的火候。”
让人想不到的是,张世俊在北京开有两家绿松石商铺。“十星”创建开展了多少年,他就当义工多少年。为脑癌患者募集捐款、宣讲惠农政策、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致富项目,他总是活跃在村里发展最需要的第一线。
“我是1993年头一次评星的参与者。这是惠及当今、造福子孙的大好事!只要有一口气,我就要坚持!”
罗家坡村是全国“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的发祥地。一眼望去,荷塘飘香,绿树葱茏,一幢幢门前挂着“十星级文明户”牌匾的楼房掩映其间。
1989年,这里曾是“精神乞丐村”。靠开采当地稀有矿石绿松石,部分罗家坡人一夜暴富。义务工没人做,塘堰干了没人管,村集体一穷二白,村干部没人愿当,一年换几茬。有的人盖房花了七八万,八毛钱的电费却拖着不交。更令人震惊的是,村里每年治安案件上百起,兄弟俩为争夺矿山,哥哥竟生生杀害了亲弟弟。
经济发展并不能自然带来社会进步。精神的荒芜不仅可能损害经济发展的环境,甚至可能丧失已有的发展成果。痛定思痛,重建精神家园的战役在罗家坡打响。竹山县因势利导梳理罗家坡村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探索、酝酿,1993年春,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号召村民争创五爱星、致富星、法纪星、计生星、科技星、文教星、新风星、义务星、团结星和卫生星。
“十星”点燃了罗家坡群众追求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兴奋点,点燃了人们道德法纪的自觉醒悟,点燃了人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觉意识,点燃了精神家园的善美火花。
曾经一盘散沙的罗家坡,户户比、家家争,交友嫁娶看十星、合作创业看十星、评先表彰看十星,村风民风焕然一新。两年后,罗家坡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先进村镇”称号。
山还是那样绿,花还是那样艳,但罗家坡人的心里轻快了,脸上的笑容灿烂了,人际关系和谐了,“罗家坡是个家”的温馨感觉有了!
“当时把五爱星放在第一位,再设个新风星,就是要扭转盛行的极端利己主义,重唤群众的集体责任感。”张永刚今年65岁,时任村委会主任。他说:“‘精神乞丐’是我提的,这是罗家坡村当时的头号敌人。”
但是,罗家坡并没有僵化固守自己的“首创”。在“精神乞丐病”治疗生效后,他们认识到,“穿着破裤子”搞不了精神文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罗家坡之富,其实只是脱贫后的小富,是少数人的小富,离全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还相差很远。要想把“精神乞丐病”的医治成果巩固好、发展好,还得把致富星放在首位,不断地从实际出发,设计新的“星”标准。
创新才能发展,才能坚守。而今,罗家坡的“星火”已在竹山燎原。看着张世俊忙碌的身影,仿佛在彰显竹山群众革新自我、发展自我的执着追求和原动力;望着村口鲜红背景上书写的巨幅标语“争创十颗星,荣耀满门庭”,则既像是动员令,又像是坚守的宣言书。
一个争生态星 一个抢道德星
——两个村民的故事演绎“十星”内容的变迁
罗家坡试点成功后,“十星级农户”创建活动燃遍竹山254个村(2003年更名“十星级文明农户”,2010年更名“十星文明户”),创建对象也从农村扩展到机关、学校、企业等社会方方面面。19年间,竹山12次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介绍经验并推广,获得7项全国文明创建殊荣……
19年的坚守,有什么样的动力机制在保障?
在上庸镇南坝村,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2010年9月16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大会现场,一个40多岁的壮汉,满面通红,左手拎着鸡笼,右手拿着菜刀,闯了进来。
原来,上庸镇迁移新址后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星对人居环境提出了更多要求。曾祥军做生意红红火火,其他星也很优秀,但就是习惯于传统农村生活方式,屋后搭个鸡笼,把一片街区都搞脏。结果,生态星评选面临危险。眼看“十星”只能得“九星”,曾祥军急了,干脆把鸡擒到会场,要杀鸡救“十星”。
曾祥军的决心感染了大家。村支书魏远斌攥住曾祥军握刀的手说:“丢掉生态星不是鸡的错,是人没有管理好!”
曾祥军从冲动中清醒过来,决心把鸡妥善处理好,年底争回生态星。
上庸镇北坝村村民李代成曾跪求父母回家“创星”。2010年,在十星评选中,李代成因不赡养父母失去了道德星。从此,他背上了不孝之名。想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李代成羞愧、悔恨交织。他说:“我和妻子跪求父母回家,邻居们认可了我的孝心,这颗星才失而复得。”
“竹山之星,之所以不是划破夜空留下刹那光芒的流星,是因为始终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适时调整其内容和标准,始终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息息相关,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这是竹山星光愈亮愈恒、一片灿烂的魅力所在。”县委书记佘立柱说。
坚守不是教条式、一成不变地坚持。“创星”之路在于与时俱进,常创常新。
19年来,竹山县“十星级文明户”的内容标准历经8次重大调整和2次微调,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脱贫攻坚任务重,农民义务工较多,需要增强集体主义意识。竹山引导群众争创义务星、五爱星、计生星、法纪星等,提高农民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了自我约束力。
进入新世纪,初步解决了温饱的农民,对致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至2004年,竹山将致富星的焦点转移,由单纯的重视收入,转移到引导群众树立“创星就是创业”理念上来,以致富星为统领,一星带九星,使创星过程变成创业致富过程。同时将生态星、道德星、信用星、科技星作为创建新内容,开展“扶贫、信用、生态、文化、平安、健康”等六大工程。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为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竹山县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推出了“3+X”激励机制。即把十星划分为经济因素星、非经济因素星两类,以非经济星道德星、法纪星、卫生星为基础星,在基础星获得后,每获得一颗其他星,即可获得相应的惠农政策奖励。比如,获得“3+信用星”的农户,将获取信用等级证及相应授信额度,且利率低于其他农户;获得“3+生态星”的农户,将优先享受“三改一建”、庭院经济、退耕还林、生态产业政策扶持等。“3+X”体现了激励的层次性、差异化,实现了全覆盖,而且星级水平与激励强度、所得实惠成正比,引导群众把力量汇聚到跨越式发展上来。
纵观19年“十星”创建历程,正是“十星”的一次次创造、升华,牢牢牵住了“三农”工作的牛鼻子,紧紧扣住了时代主旋律,“十星”创建才深深植根广大群众的内心。
1200元不再是标准,产业才是关键
——致富星内涵变化是“十星”标准升级的样本
远山如黛,水平似镜,青翠的山谷怀抱着一幢两层洋楼。山脚的水面,是游艇、竹排。上庸镇南坝村居民付绍山正在建设他构想的农家乐山庄。
去年,付绍山评上了致富星。但他谢绝了。他说:“我不合格。”
不满足解决温饱的致富星标准,他东奔浙江打工。今年回来后,他把自己“致富星”的标准盯在“东部水平”上。
1993年,竹山县人均年纯收入只有578元,按当时的汇率计算,不足100美元,远远低于世界银行公布的绝对贫困线标准。因此,当时的致富星标准是年纯收入1200元人民币。
但现在,付绍山式的农民多了,致富星有了这样两句解释: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本村平均水平的20%;有收入稳定的产业和项目。这显然与1993年的标准不可同日而语。再看四句“宣传诗”:“住房改善收入高,产业项目最关键。家用电器样样有,致富路上跑在前。”这就是说,住房不能是硬凑的,不能房做了什么也没装进去;不仅要收入高,而且要有产业项目,收入具有稳定性、持续性。
竹山县县长龚举海称:坚守,就是要不断调整目标,让更多的创星者受益,最大程度照拂民生。
“致富星”不再是低水平的解决生存问题的“脱贫星”,而应该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竹山结合“信用星”创建,以文明作担保,以诚信作抵押,帮助农村经营户解决资金问题。宝丰镇上坝村喻允海、喻允明合伙创办的养鸡场急需扩大养殖规模,去年农商银行宝丰支行放贷40万元,解决了其燃眉之急。该县连续多届获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73035家信用农户获得信用贷款57778万元。
社会是经济发展的环境。“道德星”、“文体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助推器。全县每年有10万人外出打工创业,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突出。县里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与志愿服务结合,在竹坪、得胜、宝丰、溢水等劳务输出大乡镇成立“天英”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乡镇政府为他们缴纳医疗保险。县妇联招募1300多名“爱心妈妈”,携手公益组织,结对关爱留守儿童。
此外,排查矛盾、化解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全县2600名中心户长顶在一线;民歌擂台赛、农民运动会、花鼓彩船等乡村文化活动,赋予农民更多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十星”开启了沟通之门、激励之门、向善之门。竹山,正站在新的历
史起点上,向更高的目标跳跃!
新农村建设的卓越探索
湖北日报讯 本报评论员
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执着守望19年。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创建形式,丰富多彩的创建成果,生动回答了贫困地区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成为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本。
如何积聚内在力量打破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尽快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如何完成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如何避免工业化进程中容易误入的农村边缘化、经济空心化、思想荒漠化的发展陷阱?19年来,竹山县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十颗星,引导农民在争创“十星”中提高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民主意识,走出了一条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激活、积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发展之路。
19年坚持不易,19年探索常新。其活力持续,一方面在于始终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从自身发展实际和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需求出发,不断调整十星的内容和评星标准,为各项工作在农村开展落实提供了抓手;另一方面,在于始终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组织广大群众自觉参与。正是这种政府需要与群众需求的有机统一,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和谐共振,才不断实现创建活动的升华,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不断惠及广大群众。
“十星”涵盖了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创建活动富有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大大增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领导农村工作的手段和能力,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它的经验再一次告诉我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在不断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过程中前行,才能不断充实、不断丰富,获得蓬勃向上的发展动力。中国农村只有追求物质、精神、文化社会治理的全面进步,现代化建设才会走向宽广、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