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更多

郧西七夕节前话“乞巧 ”习俗多姿多彩(图)

发布时间: 2012-08-15 18:12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扎制乞巧灯

剪纸乞巧

织布乞巧

制作牛郎织女香案乞巧

做针线乞巧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杨洪霞)“家家女红,户户针工”。在七夕节即将来临之际,郧西的女儿们忙“乞巧”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她们早早开始准备“乞巧”工作。

  七夕节前话“乞巧 ”

  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主要是汉文化中织女、牵牛和河汉这三种天象。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皆要在清宫夜宴,让宫女们各自乞巧,于是这一习俗在民间也逐渐流传开来,代代延续。

  到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并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市”的热闹景象。

  而在我国民间,“七夕节”也历来是姑娘们极其重视的日子。由于该节俗内容以妇女“乞巧”求智为主,故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女子们都会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

  “乞巧 ”习俗看郧西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据民俗专家介绍,七夕节在郧西已有千百年,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在郧西更是家喻户晓,这里还保留有牛郎庙、织女庙、金钗石等景观和一系列鲜活的民俗,构成了品相众多、规模庞大的七夕文化现象。生活在郧西天河两岸的人们,“人相习、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乞巧”文化。

  2011年,郧西《七夕习俗》项目已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织女的手艺极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天衣。因此,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郧西少女之间有“乞巧”的习俗。

  古时,郧西就流传着“绣花得巧”一说。每逢七月初七这一天,郧西女儿们都要准备香包、绣球、鞋帽、枕头、服装挂饰等刺绣物品。“女红”对于郧西的女儿来说非常重要。她们为了求得一副好手艺,从四岁就开始学缝衣、织布、纺纱、绣花等手艺,如能有一副好手艺就能嫁个好“婆家”。

  郧西地处偏僻,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远古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因此其“乞巧”习俗大量保留着原始风貌,充满传统民俗风味的“七夕乞巧”的景象特别浓。她们除了穿针引线、洗脸染甲外,还要做些手工艺品,如剪纸、编织、捏巧食等“得巧”。

  每天七夕节前夕,郧西的女人们用面粉捏些花鸟鱼虫等寓意爱情的巧食,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她们聚集在一起,手里拿着针线,一边吃着“巧果”,一边相互交流学习,看谁的针线做得好,谁就能“得巧”。

  在郧西有的女孩子还在七夕节这天设香案或是到庙里烧香叩头,拜祭牛郎织女,向织女乞巧。

  传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管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郧西妇女们忙着乞巧之时,男子也没闲着,他们也在忙着祭拜魁星,祈求保佑自己官运亨通。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admin)
关键词:郧西;七夕节;乞巧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