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韩晓玲 实习生 唐小涛 通讯员 杨成才
暑假里,华中农业大学的师生们与往年一样,再次奔赴各地农村,开展三农服务。
这所参与开创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农业大学,坚持以科教兴农为己任。从院士、教授到在校大学生,都将“服务三农”作为自己的本分。
学术成果绽放田间
虽是夏天,在甘肃省和政县华中农业大学油菜夏繁基地,金黄的油菜花却开得茂盛。一位老院士顶着大太阳,带领学生们套袋、观察和做记录。他就是傅廷栋院士,74岁了,仍坚持下田。
在我省宜昌市的秭归县、夷陵区等地果园,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中农大校长邓秀新院士也冒着酷暑,为橘农们指导柑橘生产。
该校一批院士和专家背后,是各自率领的创新团队。他们常年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也收获了沉甸甸的科研成果。
关于该校标志性成果,一直流传着“六个一”的说法——一枝花、一株稻、一头猪、一支苗、一棵树、一粒豆,涵盖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马铃薯等研究领域。
如今,“六个一”的外延扩大,还包含了该校蔬菜、蛋品、水产、农业机械等数十个标志性科研成果,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为数千万农民打开了一条条通向产业致富的捷径。
走在服务三农之路上,该校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华农模式”,即“围绕一个领军人才,带领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带动一个富民产业”。
乡村里来了好朋友
这个暑假,公安县夹竹园镇的养殖户盼来了好朋友——华中农大水产学院顾泽茂副教授。他们急切地问长问短:“为什么最近常有泥鳅死掉?”
顾泽茂在检测池塘水质、解剖泥鳅样本后,为这些养殖户开出了“药方”,告诉他们不用担心,该病可控可防。大家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2009年,华中农大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新农村建设,以科技项目形式资助科技人员服务三农;改革现有职务职称评价体系,进行社会服务的成果和专业技术成果在评定上同等看待;对科技下乡、成果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予以补贴……学校通过各种政策,激励更多教师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同年,该校还启动了“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各学院组建服务团队深入乡村,帮助当地特色产业进行技术攻关和改造升级,专家、学者成为村民们的好朋友。
上月,该校生科院11名学生赴宜昌市夷陵区雷家畈村开展社会实践时,村支书戴圣元告诉他们,以前全村难得见到摩托车和轿车,可是这两年,车子“闷声不响进门了”。2009年该村人均纯收入6322元,2011年9145元,预计今年超过一万元,“专家的功劳真不小”。
勤读力耕培育人才
这个暑假,华中农大共派出254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在124支校级团队中,服务三农的便有80支。
一支实践团队来到石首市大垸镇,走访了四岭子村、新桥村、新沟村,感受这些村庄发生的变化,听村支书们讲述酸甜苦辣。
在大垸镇工作的选调生、该校2011届毕业生郭鹏说,自己从农村来,上农业大学,念农学专业,现在回到基层,是自己施展所学本领、实现人生价值的好机会。聆听学长的故事后,文法学院2010级学生刘义林感叹道:“新农村建设需要当代青年的担当,大学生要乐于到基层锻炼。”
在该校引导下,到基层和西部建功立业、磨砺成长,成为学子们的人生追求。许多长在农村、毕业后却选择从“龙门”重回“农门”的毕业生,也用亲身经历影响着更多学弟学妹。
该校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的报名数和参加数位居在汉部属高校首位,每年有近10%的毕业生志愿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涌现出到贵州山区支教的徐本禹、用生命谱写服务西部壮歌的赵福兵、主动到农村创业的师智敏、全国“十大杰出村官”杜翔、2009年度“湖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杰出志愿者”卢启阳、全省“三支一扶”十大标兵周波等优秀典型。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