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彭磊、王哲、实习生吴彤、林晗茜、王高)在经历了3年“一车难求”的异常火爆后,武汉公共自行车拐向另一个极端——大量车辆资源被闲置,街头这道流动的“绿色”风景正变成静物。
网友“创新武汉”说,每天下班看到路边公共自行车亭排满自行车没人使用,就想起了以前下班想租个自行车骑还要排队等候,感慨万千,还是那个企业,还是那绿色的自行车,却看不见满大街的骑车人……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采访中,一幕幕场景令人尴尬:7月17日11时,汉口武商路站点,46辆绿色自行车停在车棚;18日在华科大体育馆站,管理员说从12时至17时,整整一下午仅有3人租还自行车……
昨日,记者回访此前探访的如武昌翠柳街、汉口后湖大道汉口花园等部分站点,一排排绿色自行车依旧寂寞地停在站点。
2008年底,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2009年武汉市政府将免费自行车列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
“武汉公共自行车”公益项目2009年4月启动。目前,除上海龙骑天际公司负责青山区外,其他城区公共自行车均由武汉鑫飞达集团运营。
鑫飞达集团董事长刘纯启说,目前该市办卡量为40万张,和高峰时期过百万的数量相比确实少了不少。现在每日的租车量为13万人次左右,此前高峰期为22万人次。
从开始的一车难求、甚至“霸车”,再到如今大量自行车“遇冷”,人们不禁发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调查
多重困局羁绊自行车
记者彭磊 王哲 实习生吴彤 林晗茜
免费自行车,为何骑的人却越来越少?本报记者历时一个多月调查,种种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300元租车押金成拐点
变化,似乎源于去年7月8日武汉公共自行车的一场改革。
当天起,武汉公共自行车启用新租车系统,市民需缴纳300元的“诚信保证金”(非本地居民400元),才能换领升级后的新租车卡。本为遏制霸车、偷车现象之举,却产生了令人意外的效果。
7月18日10时,汉口武展西路自行车点,23辆自行车停在车棚里。站点管理员说,过去没限制,一家可以办四五张卡,现在一家最多也就办一张卡,肯定骑得少。
在广埠屯资讯广场上班的王小姐说,300元办卡押金够买一辆新自行车,且现在出行有很多选择,没必要花钱办卡。
在采访中,不少站点管理员表示,开收押金后,每天到站点租还车的市民几乎都是周边上、下班或居住的固定熟面孔。
武汉市城管局相关人士说,作为全国最早推广公共自行车的城市之一,武汉的想法就是要“全免费”,但现实是上千万人口素质不一,盗车、霸车等问题不解决,企业就要不停投放车辆,最终陷入纠结的状态。
这些问题让人头疼
管理服务跟不上、租还车不方便,也让人们头疼。
目前,武汉租车者通过两种方式租还车,一是找站点管理员,二是通过电子自助系统。按公司规定,站点工作时间为上午7点至晚上9点。7月17日晚7点30分,记者在中北路青鱼嘴公共自行车站点看到,站点已经没有管理员,6辆自行车停在站点无法租用。在华师风情街站和华师大站,两站管理员给出的下班时间都不一样,一个说晚9点下班,之后不能借车,一个说晚8点半下班。
一名管理员说,公司对人工值守站的管理并不严格,稍微提前下班没有关系。
而部分电子自助站,由于没有通电市民无法借车还车。7月18日,记者骑自行车至武昌岳家嘴立交附近站点,虽有智能机但刷卡却没有效果,找到管理员后才得知这里并未通电。
在采访中,有市民抱怨不少自行车骑得难受。
目前,不少站点采用电子自助系统,管理员主要忙着做站亭的生意,对市民还车并不检查,导致不少坏车存于站点中。7月18日上午,记者从翠柳街沿中北路一直骑行到中南二路,沿路租用5辆自行车,其中有3辆自行车都有不同程度的毛病,一辆自行车脚踏板被人踩斜,一辆链条明显有问题,骑行十分费力,还有一辆骑上去咯吱作响。
汉口紫润明园的胡小姐说,自己第一次租车就租到一辆“破车”,需要不停踩踏板才能开动,车龙头还是歪的,“感觉比跑步还累。”
此外,没配车锁,也让许多市民不便。不少市民表示,车上没配锁,途中想上厕所或去超市办点事都不行,只能在站点之间骑行,用处不大。
另外,自行车道不多,缺乏安全感,也让人们开始放弃自行车。广埠屯电脑城上班的余小姐说,沿路人多、车多,又没自行车道,骑车时提心吊胆。
2011年,时任武汉市城管局局长在电视问政上曾表示,全市需要2100公里的自行车道,可提供的自行车道只占市民需求的1/10。
在水果湖等道路上,常可看到有私家车在划着自行车道的区域内停车,逼着骑车人绕道路中央,险象环生。
公共项目需立足公益
面对成批自行车“睡觉”的现状,一些人渐渐开始注意到公共自行车的“武汉模式”上。
和以往政府包揽不同,武汉公共自行车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投资运营+免费服务”模式,即政府出让户外广告位资源,企业市场化运作,百姓免费享受公益服务。
眼下,武汉公共自行车已扩张至7个中心城区以及江夏等少数远城区,站点多达1218个,自行车数量达到7万辆。
记者了解到,3年来,武汉公共自行车从无到有,再到眼下规模位列全国城市前列,其背后是政府出让广告资源支持运营企业,还提供如通电、站点选址等必要的支持。
知情人士透露,随着城市面貌和地位提升,城区户外广告位炙手可热。仅鑫飞达一家的站点广告覆盖率就达80%,这还不包括政府额外奖励的一批大型户外广告位。同时,有些自行车站点经营着小商亭,也有一笔稳定的收入。
广告位到手了,押金收了,商亭开了,但自行车的管理却出现问题,一些市民直指运营商“重经济效益,轻管理服务”。对此,鑫飞达不愿意透露收入情况,只透露年运行费用达5000万元(包括人员工资、车辆维护等),眼下还略微亏损。
武汉鑫飞达集团董事长刘纯启表示,眼下“车等人”的尴尬只是阵痛。据测算,要保证自行车正常运转,车和持卡人数量比应是1:6,即增加一辆自行车就要新增6张租车卡。目前办卡40万张,还要再增10万持卡人,让车有人骑。10万张卡,就能保证公共自行车今后一路顺利运转?
主管公共自行车的武汉市城管局市政设施管理处处长余俊坦言,作为政府公益项目,政府包干或市场化模式均有其利弊。政府包干模式注重公益性,但投入大、管理效率低。而市场化运作,企业有时过分追求利益,如何监管和平衡公共项目的公益性和企业利益是关键。
她说,对于企业的监管,政府的重点在“服务质量”,如自行车是否完好、系统能否正常使用等等。她坦言,作为“武汉模式”首创者,武汉没有前例可循,一路摸索走来,也遇到不少意料之外的困难,如是否对企业进行审计、出台公共自行车管理办法,对企业服务以及租车者行为加以规范等措施,都是在摸索和教训中逐步完善“武汉模式”。
她表示,目前,政府已经注意到车辆使用率低的现象,并为此与运营企业一起推出诸如用“低碳积分卡”鼓励市民骑车、放宽低保户办车门槛等措施。
昨日,3名在7月份骑行绿色自行车超过100次的市民成为首批“骑行达人”,分别获赠由武汉低碳促进会提供的名牌折叠自行车一辆。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