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9月18日电(记者唐卫彬、袁志国、黄艳)这是一个奇迹诞生的时刻。
9月18日上午10时,在郧县柳陂镇卧龙岗村,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宣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移民搬迁任务圆满完成。”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34万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搬迁工作全部结束。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生态调水工程,中国南水北调举世瞩目。而移民搬迁,成为工程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作为丹江口水源所在地的湖北省,承担了18万多人的搬迁任务,而时间仅有三年,强度之高,创下世界水利史上新的纪录。
湖北,用执行力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省领导放出“狠话”:交不出“成绩单”,就交“帽子”
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壮举。
新建移民点500个,调整生产安置用地25万亩。18.2万移民“大迁徙”,实现了和谐搬迁、平安搬迁、文明搬迁。
“四年任务,二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时间紧迫,没有退路,湖北省委、省政府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2010年,是湖北省外迁移民数量最多的一年,全省计划搬迁近7万人。而这些移民安置点却分布在库区之外的20多个县市区的194个地方。
这一年,注定不会平凡。
时任省长的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在移民工作会上放出“狠话”:要视政令为军令,交不出“成绩单”,就交“帽子”!
掷地有声的动员令,像是一声嘹亮的进攻号角!
为确保政令的执行,湖北省推出了周报制度、督导制度和约谈制度等。一时间,全省各地的移民指挥部转眼变成了一个个“战时指挥部”。
当年9月初的一天,库区十堰党政负责同志心事重重,双双来到了省移民指挥部,坦陈突出困难和问题。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态度坚决:省里定下的目标绝不能动摇!立即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地围绕突出问题形成合力,迅速整改并落实到位。
在强大的执行力面前,湖北在几乎“不可想象”的逆势中,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10年,十堰市分119批次,成功搬迁7.7万移民。
基层干部:用汗水、泪水和生命成就“天大的事”
这是一个冲锋陷阵的团队。
为了完成移民这一“天大的事”,4万多名移民干部夜以继日,克难攻坚,9名移民干部积劳成疾,永远长眠。
“脑干出血!”2011年4月1日深夜,42岁的刘峙清生命最后被定格在这个诊断结果上。
作为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从2009年开始就一直负责全镇移民的后勤保障和信访维稳。据统计,在当地22次外迁任务中,他累计52次赴枣阳、宜城,完成了9100多人次的移民搬迁护送任务。
在湖北省,像他这样,为移民工作而倒在岗位上的干部还有陈平成、程时华……
2011年7月的一天,酷热难耐。郧县柳陂镇党委副书记姚自牛中暑晕倒在移民安置房建设工地上。在医院打完吊针,他拔针就走。同事、家人都劝他休息两天,他却撂下一句话:“不行,在这关键时刻,我怎能拖后腿!”
丹江口市市长助理蔡文说,这样的情景其实就是干部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各种矛盾、诉求、政策落实、建房等事务千针万线,就算用尽浑身解数,仍只恨自己分身无术。
“走尽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是移民干部最真实的写照。如今,搬迁大计圆满落幕,襄阳市移民局局长杨智勇欣慰地告诉记者,他有一种自身价值实现的美好感觉。
18万移民:抛“小”家顾大局自强不息
这是一个无言奉献的群体。
如果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一座盛世丰碑,那么,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的移民当之无愧就是它坚强的基石。
2010年10月搬迁前夕的一天,均县镇行陡坡村尽头,75岁的张富山老人半倚在门前。
“大爷,你家的东西都装完了吗?”移民干部上前问道。
老人只是摇头,一脸泪水。
再三追问下,老人终于开口说话了。
“搬走了,就回不来了,回不来了……”布满皱纹的脸上已是老泪纵横。虽然故土难离,但张大爷并没有选择留下。
2011年8月,58岁的柯昌珍一家10口人搬进了44平方米的棚子,这是临时搭建的过渡房。因为均县镇集镇需要整体搬迁,新址就选在他家所在地。他二话没说就腾出了地方,一家人开始了“蜗居”生活。老柯一家没有怨言。他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湖北省移民局副局长彭承波深有感触地说,最苦最难的是移民,最值得称颂的还是移民,湖北库区60%以上的移民都是二期移民,通过几十年创业基本稳定的时候又要搬迁,他们为国家建设做了巨大牺牲。
这个特殊的移民群体,没有豪言壮语。在国家行动面前,他们选择搬迁,远离家园。
如今,湖北18万多移民正生活在近500个移民新村里,漂亮的楼房、整洁的村庄和生机蓬勃的新生活,展开了一幅幅令人期待的画卷。
在3年的时间里,湖北终于完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对这场漂亮的大搬迁战役,历史将永远铭记。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